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今年一季度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实现GDP31.73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居各区市县第三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92.4%,增速居各区市县第二位;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36.2%,增速居各区市县第二位……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为重点,以空间拓展和体制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顺利实现了“开门红”,而且为“全年红”打下坚实基础。
加:增加投资、加深对外开放、加快改革
应对金融危机,外部环境无法把控,可以选择的是面对危机的态度。高新区管委会提出,要以积极的姿态转“危”为“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告诉记者,去年市委、市政府拓展了高新区空间布局,调整了管理体制,使高新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当前高新区不仅要在中短期内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要为下一轮经济复苏和繁荣做好准备,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高新区在下一轮的经济高涨期能够有更强的竞争力。”栾庆伟说。
借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的时机,快速推动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今年高新区确定固定资产投资183亿元、同比增长不低于30%的目标。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投资100亿多元,产业化项目投资近70亿元。近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新区又对全区固定资产项目进一步梳理,将陆续启动大连理工大学西门改造、华信软件园、鲍鱼肚的土地储备等项目。
利用全球生产资料价格偏低时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新区提出,今年重点抓好瑞安天地软件园、英歌石森林体育公园、多佑韩国软件服务外包基地二期、腾飞软件园三期等重点项目的再增资;加大美国安永财务共享中心等世界500强软件和服务外包项目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日本三井不动产、香港新鸿基等有实力的开发商参与园区配套地产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伊顿国际学校、美国加州大学分校以及日本北原医院、IT人才公寓等生活商务配套项目;加大日本ULVAC薄膜太阳能电池、英国石油太阳能电池以及LCD平板显示等投资总额超亿美元项目的引进力度。年内力争至少并购10家外资企业。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实现保增长,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年初以来,高新区创新投融资方式,在充分利用好海创公司这一比较成熟的融资平台的同时,积极搭建土地储备投融资平台。在广泛利用社会资金的基础上,积极采取BT、BOT等多种形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债券、上市等融资渠道,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资助力度。此外,园区还加快了校区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密切与理工大学、海事大学和化物所等大院大所的合作,实现园区、校区、社区的互动发展。
减:减少失业,降低能耗,减轻企业负担
在做足“加”文章的同时,高新区也把“减”作为工作重点。“减”什么?千方百计减少失业率,千方百计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降低,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新区内企业同样面临竞争压力,特别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人力成本压力很大。通过深入走访企业,园区提出“共度时艰”的口号,引导、鼓励企业“减薪不减员”、以待岗培训的形式消化暂时富余人员。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努力下,各大公司纷纷开展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化解人力压力;吸引安博教育集团等落户高新区,搭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培训公共平台;加快人才大厦、培训大厦等项目的建设,帮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加大人力储备。
追求更大经济规模和更快发展速度,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是当前高新区的重要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同时,在增量的基础上,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增加科技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高新区更长远的思考。以空间拓展为契机,高新区在着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子、数字视听、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总部经济等对区域经济牵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这些“绿色产业”大大提升了高新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保持提升了经济效益。
危机时刻,企业更需“雪中送炭”。对高新区而言,要送的“炭”就是政策支持。目前,我市正在全力争取高新区成为国家级软件和服务外包试验区,使试验区内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税收减免、人才奖励等方面的政策优势更为明显。同时,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受阻、企业经营困难、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工建设难度加大等问题,高新区加紧制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扶持企业发展。今后五年内,高新区力争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万人规模企业达到5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