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答本报记者问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日前,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围绕天津市华明示范镇及该市推进城镇化这一主题采访了天津市市长黄兴国。
六年总共走了四步,取得了明显效果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黄市长在百忙之中接受学习时报的采访。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被称为未来20年推动我国持续发展的五个“发动机”。对此您怎么看?
黄兴国:我认为,城镇化是最大的“发动机”。抓住了城镇化这个“牛鼻子”,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就可以较为系统地解决城乡差别扩大、收入差距拉大、内需动力不足、社会管理难题增多等问题。就像下棋一样,城镇化这颗棋子落下去,全盘就活起来了。
当前全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比是3:1,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人口比重高的地区总体收入增长就慢,城乡差别就大。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缩小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的根本措施。
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我们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源泉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现在有2亿多农民在城乡之间流动,没有稳定下来,如果其中1亿农民稳定下来,进入城市或者进入小城镇,就会带来巨大的内需。我初步算了一下,每个进城农民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需求,至少可以拉动20万元投资,1亿人就可以拉动20万亿元的投资。未来8—10年之内,城镇化应该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因此,我们才讲城镇化是最大的“发动机”。
中国的农民工大流动,两亿农民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游离在体制之外,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贫困人口聚集、环境污染等很多困扰城市的问题。城镇化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又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天津是一个沿海大城市,具有较好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积极创新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你们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黄兴国:天津是大城市,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的级差效应更加明显。近郊农村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少,就业渠道广,特别是这几年从事工业、服务业的越来越多,对土地的依附性日趋减弱,传统的村庄功能在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对城镇化的要求非常强烈。我们通过宅基地换房办法加快推进城镇化,恰恰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适应了天津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比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方式创新、小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小城镇综合执法体制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等。这些都是从天津实际出发做出的探索。我们国家大,各地情况差异也很大,都应当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城镇化的发展路子。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高水平制定城乡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在不减少耕地的前提下,从2006年开始,选择东丽区华明镇开展城乡统筹试点,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东丽区华明镇建设新型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归纳起来,六年多总共走了四步:第一步,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第二步,“三区”联动发展;第三步,实施“三改一化”改革;第四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这四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了大城市周边农村城乡一体化的新思路、新途径。
第一步:以宅基地换房,建设新型小城镇
记者:天津建设新型城镇开局之时,选择华明镇做试点有什么样的考虑?
黄兴国:当时考虑,选择一个区位条件不算差,矛盾比较多的地方搞试点,才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华明镇地处东丽区,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由12个村庄组成。当时的情况是:
生活环境很差。由于缺乏规划,村庄居住空间杂乱,群众的生活环境很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社会矛盾突出。由于空港物流加工区征地等原因,社会矛盾非常突出。当时大项目征地,一亩地给3万元钱,其它就不管了。每年有七八千人次到中纪委、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上访。
天津作家蒋子龙在一篇《小镇示范》的散文中说,华明镇原来的名字叫荒草坨,它的十几个村子和城市紧密相连,却又被一种隔膜和差异撕裂开来。
记者:万事开头难。你们在华明镇采取了哪些创新性做法?
黄兴国:我们在华明镇的主要做法,是提出了26个字的方针: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以宅基地换房。
承包责任制不变,就是国家确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就是不能踩18亿亩的耕地红线,只使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尊重农民自愿,就是农民不同意、不高兴、不满意的事坚决不做,要把好事办好;以宅基地换房,就是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解决问题。尽量做到政府不投入,农民不花钱,就能过上城市生活。
以宅基地换房是天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国家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内,以不减少耕地为前提,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有特色、适合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小城镇。农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无偿换取小城镇中的新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进行统一复耕,实现耕地总量不变、质量不减、占补平衡。新的小城镇除了农民住宅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
华明镇通过宅基地换房,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个平衡。将全镇原来12个村12071亩宅基地全部复垦为耕地,新的小城镇建设只占用土地8427亩,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小城镇中建设农民还迁住宅占地3476亩,建设资金需要40亿元,另外4951亩土地出让收益达到50亿元,用于农民住宅和配套设施建设、农民搬迁补贴、农民社会保障支出,做到平衡有余。小城镇建设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5亿元,目前已用土地出让收益全部还清。
为解决新建小城镇土地指标问题,我们实行了土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起钩来,实现动态平衡。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给予了很大支持。国土资源部把华明镇列为全国第一批挂钩试点,专门安排了427公顷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目前华明镇通过宅基地复垦,已将土地指标全部归还。
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记者:新型城镇建设必须以规划先行。你们在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怎样做好科学规划?
黄兴国:我们体会,规划对城镇建设太重要了。规划是指南针,是方向盘,是龙头,是基础。好的规划,就是先进生产力。我认为,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我们强调,要坚持“三高、三先、三后”,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我们还创建了小城镇建设总规划师制度,由总规划师全权负责把握小城镇的规划指导工作。
确定全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花一年多时间制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构建城镇布局规划体系。战略规划明确后,全市编制形成了城市主中心和副中心、郊区县11个新城、30个中心镇和70个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规划体系。
我们以上述城镇规划体系为依据,有序开展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
华明镇的规划突出了布局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和管理特色。
在空间布局上,选址在空港物流加工区对面,预留足够的产业发展空间,满足小城镇长远发展需求。
在生态环境上,结合原有的湿地特色,规划了小城镇湿地公园,保留了原来田埂上的数千株旱柳、果树,大面积选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和花草,规划各种小区公园和花坛绿地。
在节能环保上,18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部按照“三步节能”标准设计建设,节能效率达到65%。为农民一次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000套。污水处理、中水利用,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使用率达到100%。
在文化传承上,规划建设华明博物馆,保留乡土文化记忆,让每个农民都留下原来居住的影像资料。
在公共服务上,规划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医院、老年公寓、文化广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超市、邮电局、储蓄所,以及社区图书室、文化室等设施。
在城镇管理上,规划时提前考虑管理需求,为未来的小城镇管理提供条件。设计了带地下室的房屋和农用车停车场,为老年人规划建设带电梯的楼房,配备完善的安防措施。
记者:“千镇一面”是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你们是如何注意避免的?
黄兴国:我们在规划中强调深入挖掘不同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根据各自地域风貌,形成各自特色。
比如,华明镇的建筑风格就体现了北方农村的特点,建筑色调沉稳,错落有致;津南区小站镇在规划中突出了“小站练兵”特色和水稻种植传统,建筑体现了徽派民居风格,被誉为“北方徽城”。
我感到,加快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是搞好顶层设计,突出“一个龙头”、“两个重点”。“一个龙头”就是搞好全国城镇化的规划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主导、大中小城市相匹配的城镇体系,重塑经济地理版图。“两个重点”,一个是产业发展就业功能的建设,另一个就是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这两条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