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山训练“苍穹”。 郭熠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猎鹰驯养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活的人类遗产”。在滨海新区汉沽八仙里社区,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鹰把式”。七旬老人张喜山五十多年来驯服、放飞了近80只鹰。他希望将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让如今的年轻人懂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道理,更加爱护野生动物。
“每年我从11月份开始驯鹰,第二年立春把它放回大自然,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规矩。”昨天,记者见到张喜山时,他正在一片树林里训练一只名为“苍穹”的苍鹰。他将一块生肉悬吊在树枝上,抬起胳膊“嗨”地一声,“苍穹”扑棱两下翅膀,稳稳地站在了他的右臂上,再次发令,鹰振翅飞起,精准地将生肉啄入口中。
“鹰是中国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鹰的古老传统技艺,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张喜山说,“早年间汉沽曾是荒坨草蒿之地,许多汉沽人靠驯鹰捕猎野兔,但现在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已不足十个。”
鹰从哪儿来?张喜山告诉记者,这五十多年来他东奔西走,在京津冀地区寻找被卖到餐馆或受伤的鹰,将它们带回后驯服、训练,再放归自然。“飞鹰属于蓝天,如今,这项技艺最重要的是保护,在保护鹰类物种的同时,传承古老文化。”张喜山对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与鹰为伴,你得24小时把它举在手上一刻不离,让它完全信任你。你不能换外套,鹰不喜欢身边的你改变色彩。特别是熬鹰,需要鹰把式数个昼夜与鹰四目相对,从而耗掉鹰的桀骜之气。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让‘鹰把式’与鹰心灵相通。之后开始训练捕猎,通过反复训练使鹰肚中的膘油减少,肌肉强健,能够像飞箭一样精准地捕猎。”
张喜山告诉记者,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私自捕捉、食用或残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职业驯鹰师,定期举办各种驯鹰比赛。外国有许多机场“雇用”猎鹰,用来驱逐可能给飞机起降带来危险的鸟群;一些网球、足球赛事靠猎鹰保护球场草皮不被鸽子、老鼠啃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猎鹰文化,进而更好传承,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张喜山说。(记者 郭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