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000名毕业生吸引了6000个岗位等待他们挑选,双选会首日即有数名学生通过用人地人事局专场考试,得到事业编。
天津职业大学将招聘会设在实训车间,由用人企业对学生技能操作水平打分后再进行“双选”。 图为用人企业正在考核应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招聘会场内的“人海”。
招聘会场外的“长龙”。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本市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4.1万人,比2012年增加1.1万人。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摆在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面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天津大学招聘会吸引了近300家单位和天大及其他高校共6000余名毕业生,一些学生甚至要排队近两个小时才能入场。
形势
就业压力增大
三大矛盾突出
“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形势还是较为严峻的。”市人社局就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紧迫感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
一是供给总量矛盾依然存在。2013年本市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4.1万人,比2012年增加1.1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人,本科生6.9万人,专科(高职)生5.6万人,供给总量压力增大。
二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天津市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明显提高,而高校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亟待改进。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将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首选,不愿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去年11月初,一条网上发布的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形势通报,让毕业生的求职脚步多了几分紧迫感。
这份形势通报,透露了到南开大学招聘的单位数量比前年同期减少40%以上,预订2012年11月、12月份招聘场地的单位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也有骤减趋势。在该校与一些集团企业交流中,很多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都存在着撤并改,减少招聘的情况。通报中直言——“就业形势是学校就业中心碰到的近8年来从未有过的严峻”。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从去年暑假以来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也感到就业形势严峻,从以前的坐等企业变成了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自去年9月份至今,诚邀近800多家单位进校开专场招聘会和宣讲,还举办了10余次集团招聘会和大型双选会,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就业机会。
趋势
就业“指挥”升学
上职大不上三本
“身边同学多数都已经签了就业合同,我自己手里也有两个公司意向。”在2012年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现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陈鹏表情轻松。他告诉记者,当初他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报个三本院校,但是考虑到就业压力的因素,反复比较斟酌后,他还是选择了高职院校,“现在看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像我一个高中同学当初就是为了‘名头’好听勉强选了个三本,现在找工作可就犯了愁。”他告诉记者,今天来招聘会主要是帮朋友当参谋,“要是有薪酬更好的话也多个选择”。
虽然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却比往年还好。记者在本市一家为铁路企业输送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招聘会上了解到,由于专业设置合理,与岗位对接良好,该校的不少学生提前一年就已被招聘企业“预定”。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率为95.5%,专业相关度达到70%,企业的总体满意率达到90%以上。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的水平。2010年和2011年,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业成为选择专业甚至学校的风向标,“宁上职大,不选三本”的选择背后,一方面是“90后”群体就业意识提前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企业选择人才时更加务实的表现。在各大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不少企业表示,企业招录一线员工更愿意考虑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用的技术型人才是首选。“稳定,上岗后也极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念头,企业即便对他们再付出些提高培养的代价,也不会因员工频繁跳槽而打水漂”。
市委培人才职介交流服务中心总经理李文山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香饽饽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高职生比较实际,少有挑剔的就业观,而且,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些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本科生与其相比,反而缺少实际经验。此外,对于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生比本科生、硕士生所花费用人成本更少,用人效果反而更好。
学子求职今年流行什么
日前,人人网的旗下网站人人校园招聘发布了《2013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调研共回收问卷153051份,其中2013年应届生占样本中的61.9%,有效应届生样本量共计94739人。样本覆盖全国内地31个省份,当中最高学历为本科的学生占75%,是调查的主体。调查结果显示,应届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考虑的三大因素分别为发展机会、家庭因素、生活条件,分别占比29.6%、16.6%、14.5%。“90后”虽被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但在工作选择上却很注重“稳定”、“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