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2年度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显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从项目来源看,获奖项目主持单位和参与完成单位共102个,其中企业81家,占79.41%。69项拟授奖项目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59项,占85.51%,其他项目为医疗、研究等单位获得。57项授奖项目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占总数的82.61%。这些数据体现了新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成果,体现了新区正在不断强化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
打破藩篱探索转化新路径
2012年,新区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打造产学研转化新高地。今年以来,除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外,滨海新区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截至目前,新区共有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235家,涵盖了新区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些重点实验室成为了新区企业创新前进的强大动力,已经成为支持新区产学研转化,支撑了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打破产学研之间的藩篱,紧盯市场,保证实用才是硬道理。”紫光测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剑在谈到如何破解产学研转化症结时如是说。2009年,紫光测控天津公司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作为一家从清华大学走出的企业,紫光测控是一个成功从“象牙塔”走向商品化的典型例子。
在天津紫光测控公司内的展示大厅里,记者看到了由该公司独立研发制造的测控装置产品。“过去在大学里,我们是做论文,水平居前沿,但转化的过程漫长,等企业实现转化了,产品又滞后了。现在我们是面对企业,很多时候是企业提出需求,我们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做研发。”徐剑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已经打破了行业垄断和国际巨头的垄断,预计今年公司的产值将超过亿元。
在新区,像紫光测控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或从高校走出,或依托于各大科研院所。通过这种无缝对接,产学研的藩篱被打破了,很多成果成为了商品,创造了价值。徐剑表示,现在他们与清华大学展开试点合作,一个科研人员有了两个导师,一个是大学里的学术导师,一个就是企业导师,大家是带着产品研发任务做课题,所有的项目都是奔着商品化的方向去实践。
搭建平台完善创新转化体系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新区科委不断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加大像紫光测控这类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已经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30家企业研发中心,仅今年建成的就包括太重集团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展讯通信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书生软件技术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华大基因北方研发中心等。
据新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在搭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各大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与产业融合。比如,国家超算中心已经构建了动漫与影视特效渲染、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生物信息与生物医药数据处理等五大领域应用平台,服务用户超过300家;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新建动物实验室、GMP车间,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160个、高端创业团队80余个;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一期综合楼、孵化器建成,总投资2.55亿元,建筑面积共5.57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7个项目入驻;中科院天津育成中心成立5个分中心,前期培育的16个合作项目已入驻;天津药研院建成口服固体制剂及针剂中试生产车间,建成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正在申报国际认证。
此外,新区还推动建成了天铁、金耀等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提升天钢、钢管、天铁、一轻和渤化5家技术中心成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与东软、IBM等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完善科技型企业云计算服务平台与信息化服务平台。(记者 张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