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草根”、“大红蓬”、“海帽”、“高头鸟”……如果不说,谁也不会想到这些都是过去汉沽渔民使用的渔船的“外号”。汉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雅鸣告诉记者,自古,汉沽渔船没有船名,而是根据渔船形状起“外号”,就像穷人家的孩子随便叫什么铁蛋、栓子、狗剩、石头等一样,这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
王雅鸣介绍说,汉沽濒河枕海,深得渔盐之利,造就了厚重的渔家文化的繁衍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汉沽三个渔业乡镇几十个村庄就拥有几百条船。特别是蔡家堡村,曾是天津市捕捞渔船最多的渔村,拥有船只数量占汉沽渔船总数的70%。
“船只多了,船名就五花八门,五彩缤纷。”王雅鸣说,由于过去船只不需要登记造册,而且渔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没那么多讲究,一般只重视它的实用性,所以造成了渔船只有按船形状起的外号,没有船名。如:叫“草根”的渔船是说渔船简陋、破旧、瘦弱,而且看着小;叫“大红篷”的渔船是因为船篷用红油油上的;叫“大脑袋”的渔船因船头像脑袋一样;叫“海帽”的渔船是指风帆像一顶帽子;叫“高头鸟”的渔船是因船头像一只鸟。还有一种按船主的长相取的外号,如叫“尖头二爹”的渔船,是因为船主二爹常年剃光头,诙谐有趣。
“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取的外号,都是船主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祈盼与祝福。”王雅鸣说,现在,汉沽渔村所有的船只都用“津汉渔××号”来标示,统一管理,均配有卫星、电台,一有事故,在哪个方位都能有渔船来驰援,有力地保障了渔民在海上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这是那个年代所不能比拟的。(记者 刘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