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八天八夜 提前两天交付

昨天(22日),在位于丰台区王佐镇的受灾群众过冬安置房小区,工作人员们对房屋进行最后检查。当天,这里的安置房项目正式完工。 记者 饶强摄
又是一片平整一新的土地,又是红墙灰瓦的成排房子,又是一盆盆精神抖擞的小花,鲜花背后,还是那一群正在忙碌着工程收尾的铁军……不同的是,这里不是房山,而是丰台王佐镇。昨日(22日)上午11时,丰台区1145套过冬安置房全面竣工,今天起交付使用。
新疆调建材
就在小区进门口,市住建委重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齐刷刷站成一排,等待着最后的验收结果。十几个人面色古铜,脸上有一丝轻松的痕迹。同一套班底,直接从房山搬到丰台,已经连轴转了一个月。就在丰台重建指挥现场,他们再次刷新了安置房建设速度纪录。
“原来这计划是24日竣工,可施工队伍和材料供应队伍都很给力,提前48小时就实现了竣工。”总指挥张农科在过去的8天里,一直在盯着丰台的安置房建设,全程确保工程质量无虞。
“说是不进山好干活儿,其实在平原也不好干啊。”负责材料供应的赵红亮抬手揉了揉酸痛又僵硬的肩膀,骨头发出了“咔咔”声。
房山区受了灾,各个企业都掏出“家底”支援,到了丰台,很多北京企业的库存都没了。赵红亮联系北京企业的新疆分厂,一批批材料紧急从新疆运至北京,工期一天没耽搁。
工地“父子兵”
举着检测结果,一名穿着红色住总T恤的年轻人和副总指挥郝小兵打了个照面,他拍了拍这个年轻人的肩膀。在住总集团的施工现场,还有一对儿“父子兵”。
9天以前,王佐镇沙锅村旁的玉米地,一夜之间变成了建设工地。不管烈日还是阴雨,各种设备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工地的北边,一条小土路把两个工区隔开。
这边的项目经理50多岁,那边的项目经理30出头,俩人的皮肤都被晒得黝黑,俩人在工地上都是认认真真又不慌不忙。仔细一看,俩人长得有点像,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是一公司多年的优秀项目经理付炳臣。儿子是年轻的项目经理付利洋。
“你看那边施工快了,赶紧添人,赶上去!”付利洋看见父亲的施工进度快了,赶紧跟项目部的人说。父子同上阵,俩人就“较上劲”了。付炳臣参加过汶川援建,知道建安置房最重要的是材料要齐备。他直接联系了5个专业厂家,让厂家直接派人来现场。
付利洋那边也有自己的办法。他找专业的施工队保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速度快不说,质量还好。父子俩你追我赶,施工进度都挺快。
南北通透安置房
听说昨天王佐镇过冬安置房竣工,虽然还没到取钥匙的日子,54岁的刘桂华还是一早就过来了,想瞧瞧自己冬天住的房子内部怎样。
54岁的刘桂华原先家住丰台区王佐镇西王佐村,7月21日暴雨突袭,家中6口人中只有她和老伴儿在家。19时许,雨水漫进了她的屋子,还没30分钟水就齐腰深,她站在窗沿上,吓得直发抖。
正好赶上村里前来救人,她和老伴就从后窗跳出去,被送往安全地避难。这一个月,刘桂华都住在西王佐村临时安置点的军用帐篷里。帐篷中少的住了5到6个人,多的住了8到9个人。
“这过冬安置房都是单间,还南北通透,我喜欢。”刘桂华的脸,笑开了花。
虽然安置房比不上自家原先的老房子,可是和帐篷比起来却好了不是一星半点儿。如今的刘桂华,就等着领了钥匙,归置归置搬进去:“走进去一点都不热,环境也好,最重要的是新房子安全,下雨也淹不了。这下可踏实了。”(记者 耿诺 实习生 陈诺 通讯员 吕春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