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3个月走完谋划、选址、设计、申报到动工的过程,10个月走完开工到试运行过程,这是湘潭市铁牛埠2000吨级码头诞生的高新速度。“四纵四横”主次干道全面推进,20万平方米的5个安置小区同时开工,100天交地800亩,33天交地352亩,这些都是2011年湘潭高新区刷新的一个个建设速度。
速度,速度,再也没有哪两个字,能比“速度”更能体现“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内涵。湘潭高新区,正在一系列项目建设中淋漓尽致地展现着速度的魅力。
高速度成就高成绩
2011年12月中旬,在湘潭二大桥上游700米的湘江右岸由几百根桩基支撑起的280米长混凝土平台上,巨大的门吊(门式起重机)伸向天际。门吊底下,是一片忙忙碌碌的施工现场。这座湘潭高新区承建的两千吨级码头,近几天将开始试运行。
这是目前湘江沿岸最大的一座码头,名为湘潭铁牛埠港区二期工程。据建设者介绍,这座码头建设标准为两个2000吨级泊位,其中一个为重件泊位,一个为通用泊位,岸线全长280米,陆域纵深300米,设计年货物吞吐量为114万吨,计划总投资为2亿元。那座高高的门吊,也是我国内河码头最大门吊,起重能力300吨。
目前,码头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近日将开始试运行,千吨级货船可在此装卸货物。到2013年,长沙航电枢纽建成后,湘江水位上升,一年四季这里都可接纳2000吨级货船停靠。
据悉,这座目前湘江沿岸最大的码头,从开始谋划、项目选址、工程设计、立项申报到动工,只用了短短4个月,而从动工到开始试运行仅用了短短10个月。
“这样的速度在我们承建过的项目中是前所未有的。” 施工方说。但是在湘潭高新区,这样的速度奇迹数不胜数:胜利钢管项目,100天交地800多亩;湘钢钢丝绳项目,33天交地352亩;新新线缆项目生产厂房,4个月基本竣工;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5个安置小区建设同时开花,3个月完成1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
速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湘潭高新区环境的变化,还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湘潭铁牛埠港区二期码头开工一个月,原来还在选址上犹豫不定的山东胜利钢管有限公司立即决定将胜利(湘钢)高等级油气管道生产基地落户湘潭高新区,投资18亿元,年产值可达52亿元。项目选址紧靠新码头,其无法用公路运输的大口径油气管道产品可在此装上2000吨级大船,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与码头建设速度同步的,是湘潭高新区的路网建设。目前,连接新码头横贯湘潭高新区东南部产业区的青年路正在紧张兴建,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通车。还有迅达大道的提质改造,湘潭高新区也主动承担起任务。迅达大道连接京珠高速,被称作湘潭的东大门,其难度不亚于新修一条大道,2011年7月底开始动工,如今已基本完成了征拆工作,正在全线建设路基和涵洞。
创新开发模式赢得大发展
要实现项目建设高速度,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关键。
新码头采取的是公司+政府合作开发模式,湘潭高新区基建项目开发模式更大的创新是融资方式。2012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2亿元,其中基建项目投资完成40亿元。“解决融资难,除常规方式外,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大量项目采取BT融资模式。”湘潭高新区一名项目负责人表示。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缩写,意即“建设—移交”,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
目前,湘潭高新区的基建项目有80%采取了BT模式。其中与上海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该公司在5年内将投入100亿元以上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长沙纵横等合作伙伴签订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协议12个,总金额达30亿元,包括迅达大道。
大开发、大建设,必将赢得大发展,湘潭高新区“千亿园区”之路不再遥远!(王航湘 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