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120210/20120210151042300.jpg)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名句用在蓟县下营村的岐山是最适当不过的。别小看这座高不过百米的山峰,虽然它山高不如九山顶,盛名不如盘山,却也曾拥有显赫的过去,它就是在清末曾经名动一时的一个民间宗教的发源地。如今,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峰因数百年的古老山洞、秀丽的风景而熠熠生辉。
沿着津围公路顺着山路缓缓而行,拐上马营公路,眼前瞬间出现一片潺潺溪水。虽是隆冬时节,可是这条泃河之水却依然流淌不息。顺着泃河水往前行走约几百米,一座不高的小山屹立在眼前,这就到了岐山澜水古洞。
走过“岐山澜水观音寺”的门楼,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小庭院,两层木阁楼面积不大,阁前立有“九州禹迹”碑,右侧有通向后山的石阶,拾级而上,山上建有五仙洞、龙王殿,在东西山腰还各有一个小亭,两亭呈掎角之势。
在木阁楼的两侧,两扇月亮门里就是澜水洞。澜水古洞被人熟知,是因为明朝崇祯年间的一位进士在这里创立了一个民间宗教,据民国仇锡庭《蓟县志》记载,这位进士是山东人,李自成攻占京城之后来到此地。清康熙八年,他在岐山澜水洞自创一教,后下山传道。康熙四十五年,他回到澜水洞,一住就是40多年。乾隆十八年,这位明朝进士去世,终年133岁。该教在清朝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维新志士谭嗣同也曾于戊戌变法前在天津加入此教。如今,有关这位长寿创教鼻祖以及古洞的传说依然在下营村村民中流传。
据下营村的康主任介绍,下营村的村民对于澜水古洞有着难解的情结。如今,蓟县不少旅游景点都办得热火朝天,可是这座澜水古洞却是不温不火,即便是在旅游旺季,每天的游人也不过只有几十人,与九山顶、独乐寺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其实,我们的澜水古洞一点都不逊色。”康主任说。(记者 李柏彦 徐燕 任桐 摄影记者 李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