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我们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吹风会,今天大家看到我们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先生,特别请卢主任过来跟大家见面,介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向,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提问。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先生,因为今天是新闻吹风会,大家提问的机会和互动的机会比较多,甚至有记者朋友们可以提问两次。现在,首先请卢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2011-09-28 09:25:17
卢中原:
各位新闻媒体界的同仁,大家好。我一会儿按照国新办的安排,谈谈大家关心的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些问题。
我先谈十几分钟对一些比较关心问题的主要看法,给大家提供一些背景性的情况,然后请大家提问。
2011-09-28 09:55:18
卢中原:
一、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最近国际上争论比较多的是中国会不会硬着陆,我们的研究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现在是放缓,是一种短期的回调。但是这个回调仍然处于正常的范围,全年预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会在9%以上。什么叫做正常范围?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一个合理区间内上下波动,这个合理区间是由经济体增长潜力决定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根据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推算,增长潜力大概在9-10%。
2011-09-28 09:57:23
卢中原:
30年来经济波动区间比较合理的范围应该在8-12%,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金融、国家中长期规划使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大体稳定在这个合理的区间,围绕着9-10%的趋势线上下波动,只要不高于12%,不低于8%,我们认为这种波动都是正常的。中国经济正在短期的回调,但是回调仍然在合理的区间,仍然围绕着中国长期增长的趋势线在小幅波动。所以,对硬着陆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宏观调控的目的,说老实话,就像一个熨斗一样,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幅,避免大起大落,突破合理区间的上限或者下限。
2011-09-28 09:58:31
卢中原:
另一个方面,中国经济速度稍微放慢一些,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我们宏观调控的意图,我们希望经济增长速度稍微慢一些,慢一些有利于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有利于推动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能耗和排放。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就非常容易造成过热,过热的时候谁还注意排放和节能呢?谁还把注意力放在结构调整上呢?所以我们希望速度慢一些,达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速度放慢一些,也有利于控制总需求,同时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的压力。
2011-09-28 09:59:54
卢中原:
中国经济即使回落到9%或者略低于9%,在全世界仍然也是非常快的,据我了解,土耳其上半年达到10.6%,超过了中国,中国在世界上因为体量很大,所以只要能够保持在9%左右的增速,就能对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复苏起很重要的拉动作用。
2011-09-28 10:00:54
卢中原:
二、中国经济增长将来会不会大幅度回调?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可靠,另外支撑中国中长期增长的要素组合是比较优良的,但是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经济增速会逐步放慢。因此,我们必须在转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增强新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从需求来说,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老百姓消费住房、消费汽车,这是新的消费热点,持续活跃,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市场规模回旋余地非常大,我们投资需求非常旺盛。从供给上讲,过去大家知道我们资金长期紧缺,现在资金一点都不缺,比较宽裕,同时劳动力供给也比较充裕,大家说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未来五年我们仍然是劳动力供给充裕的时间。
2011-09-28 10:02:31
卢中原:
因此,有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巨大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有利因素,基本面可靠。但是我们也看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地价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不断地明显,这确实是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逐渐丧失。
2011-09-28 10:04:47
卢中原:
同时,东部沿海有一些发达省份,增速在几年前已经开始放慢。由于他们的经济体量比较大,他们增长速度放慢一定会拉动中国整体增长速度的逐步放慢,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非常快,大大的超过了东部这些省份,但是因为他们的体量比较小。因此,尽管他们能够延缓中国经济放慢的进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放慢的总趋势在未来是会越来越明显的。大家可能会说,会在哪一年出现呢?根据我们中心专家的分析,大概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会比“十二五”放慢一些,以后还会逐步放慢,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看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增强转型的紧迫感,我们要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会缩小。这是非常理性的一种看法,我经常给中西部的领导们和企业家们讲,我说一定要看到这种趋势,尽管你们现在增长比东部快,但未来中国整体上一定会放慢,放慢了怎么办?我们要寻找新的动力,就要靠改革、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1-09-28 10:05:45
卢中原:
三、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保持适当快的速度。现在我们把速度一下子降的很低,确实也承受不起。但是我们不必过于在乎速度的放慢,速度放慢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通过结构优化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就是说,增长速度降低了,但是老百姓实际收入的增长并没有降低,得到的实惠可能比速度快的时候更多,这也是需要我们努力的。因此,保持适当快的增长速度,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3-4%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就很高,我们的速度高,效益才能出来。因此,如果速度大幅度的下跌,我们的利润和经济效益也会大幅度的下跌。如何改善民生呢?必须要靠效益提高,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客观的制约。
2011-09-28 10:07:42
卢中原:
尽管到2016年新增劳动力的供给会减少,但是在未来的五年,每年还有800-900万新增劳动力就业,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的话,这么多的就业是无法吸纳的。前不久在欧盟介绍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说欧盟增长战略提出叫“包容性增长”,我们中国“十二五”提出叫“就业优先的战略”。如果我们要吸纳这么多的就业,我们要保持适度快的增长速度,这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又不能长期的维持那么快的速度,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平常心来看待速度的逐渐放慢,放慢没有关系,如果放慢的同时能够提高我们的质量、效益、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在那个时候,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低了,不等于中国经济发展不成功,如果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协调性、可持续性和人民得的实惠都在提高和增加,我们速度放慢,这个经济体的成长也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
2011-09-28 10:09:58
卢中原:
从最近几年的努力情况来看,我们争取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比如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了11%,比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3个百分点。因此,在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就缩小为3.23:1,比2006年3.28:1缩小了。而且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近几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扭转了过去初次分配当中,劳动者收入增长偏慢的状态。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幅度还不够大,还不够理想。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保持一种好的态势,使人民群众得实惠、收入分配状况继续改善的势头能够巩固、扩大,不要逆转。
2011-09-28 10:14:09
卢中原:
四、客观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很多的,有的是相当严峻的。我们欢迎国内国外各界,包括媒体界的同仁持客观的批评和善意的提醒态度,欢迎批评、欢迎提醒,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的审视我们自己,来推动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我们到底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呢?我理了理:第一,现在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增加。世界经济的复苏又出现了波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曲折,尤其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始终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个重大变数。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确实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认为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2011-09-28 10:15:08
卢中原:
第二,国内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的货币流动性偏多,同时输入性通胀和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长期存在。如果我们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把国内的货币流动性管住的话,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国际上输入的通胀压力仍然是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
第三,国内油荒和电荒仍然演化,表明了我们的改革是非常紧迫的,包括能源的供给体系和资源价格的改革等等都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第四,小型、微型企业的经营环境趋紧,现在他们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成本上升,再加上融资困难,所以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现在压力很大。
2011-09-28 10:15:49
卢中原:
第五,中国结构转型压力加大,而且时不我待。经济增长放慢一般是结构转型的好时期,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国际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抓紧结构调整,可能就会落后。
第六,地方财政金融风险开始显露,主要表现为地方债务和地方的融资平台。现在中央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规范、清理,力图使地方政府债务得到有效地控制,使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能够规范发展。不是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概要取消,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具体问题,一会儿留给大家提问。
最后我要说一个看法,短期的宏观调控需要继续改进,但是我们考虑基调还是以稳为主,暂时不需要进行大的方向性的变动。中长期的改革和转型是更需要加大份量的。根据研究预测,如果发展方式转变比较顺利,到2015年,在“十二五”末期间,中国的结构会比较合理,中国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强度都会达到主动承诺的目标。同时,增长速度也仍然可以保持比较快,城乡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我们以实际收入增幅表示,与经济增长可以大体同步。如果增长、转型力度不够,那么我们很可能达不到这样的目标。所以短期宏观调控基调可以保持不变,但是增加针对性、稳定性,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还要加大力度。
2011-09-28 10:16:37
卢中原:
以上就是我向同仁们、各位先生、女士们报告的基本看法。下面欢迎记者朋友们提问。
2011-09-28 10:18:37
华清:
提问的时候,大家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1-09-28 10:19:02
中央电视台记者:
一段时间以来,欧美经济第二次探底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而且新兴经济体也遭遇通胀的压力,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请您具体谈一下,现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另外,您觉得对中国经济宏观走势会带来什么影响?第二,最近在很多渠道,比如在网络上看到温州台州的民营企业家因为资金链断裂,很多人都逃走了,很多人都说这是货币政策从紧的结果,学界也呼吁要调整货币政策,您对此有何看法?
2011-09-28 10:19:13
卢中原:
我先从第二个问题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小型、微型企业更多的是民营企业,这种现象在温州一带出现,确实值得我们关注。我认为,目前小型、微型企业遇到的问题主要不是货币政策趋紧造成的,主要是因为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银行体系不适应民营经济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造成的。我们回想一下2009年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也是反映资金非常紧。现在采取趋紧货币政策采取,他们感到非常困难,关键是金融体系、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体系不适应他们发展的需要。比如担保、地方性贷款数额非常小的一些信贷需求,我们的银行体系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也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加快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快满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和融资的需要。
第一个问题,关于欧美经济出现反复,经济复苏不够顺利,对中国今年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了,因为今年已经进入第四季度,尽管他们的复苏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影响,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明年。比如如果美国的经济继续不景气,美国可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或者是变相的量化宽松政策,国际上正在争论这个问题,这个出台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明年。对于今年来说,如果出现的话会有一个时间滞后。但是我们对这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要做好防范。我的感觉就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防范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大的波动。
谢谢。
2011-09-28 10:19:54
新华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年初温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稳物价、保增长、调结构”等目标,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进展情况,最好是有关的经验和不足,以及教训方面。另外,针对您刚才讲的问题,现在学界有一个争论,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一定要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吗?第二,8月份CPI同比增长6.2%,有一定的回落,但是其中非食品因素对CPI贡献率是4个百分点,这在以前很少见。今后非食品因素对CPI的影响会出现什么?未来的通胀形势会怎么样?谢谢。
2011-09-28 10:22:18
卢中原:
你这两个问题还是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物价总水平逐步回落呈现出比较好的态势,但是非食品价格在里面起到的往上顶的作用开始显现,这正如前面我给大家介绍的那样,中国在中长期发展当中的成本上升,以及外部输入因素对中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会存在,尽管我们在短期的把货币、财政扩张因素紧住了,但是成本上升的压力也还是存在的。非食品价格上涨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正是深层原因的体现。当然外部输入因素也会产生影响,最近国际油价和大宗矿产品价格趋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有利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压力的减缓。但是在未来很难说,因为国际市场的波动,不确定性很大,我开始说过,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始终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因为根据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现在有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类就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不可贸易的,比如房地产,这没有办法通过国际贸易调节;三是资源类。这三类产品是物价上涨压力比较大的。因此,我们要始终关注当前的食品价格压力减缓,未来我们要谨防再次反弹,仅仅靠简单的货币政策不够,应对成本上涨和输入性通胀压力需要靠结构调整、财政政策,有时候还需要竞争政策来加以调节。
2011-09-28 10:23:01
卢中原:
关于第一个问题,因为综合性比较强,时间又比较短,我很难充分展开。我们在这三个目标上,“控物价、保增长、调结构”中,控物价的目标我个人认为现在已经开始见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根据年初的分析,我们始终认为7月份达到顶点,8月份开始回落,现在看来我们的预测是被证实的。但是现在仍然在高位,因此今年“稳物价”的任务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调结构”和“稳增长”是不是一对矛盾,在特定条件下是矛盾的,比如2009年我们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那时候是第二位的。在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甚至是趋缓的时候,“调结构”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这个时候需求不那么过热,优胜劣汰是好时机。因此,我们结构调整是有所进展,要抓住这个时机,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因为“十二五”第一年要使它有所见效,在后四年压力就会减小。是不是调结构就要以速度的放慢为代价,就是必须牺牲速度,我个人认为速度如果超过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合理范围,我们就必须牺牲掉,否则就谈不上调结构。但是,如果在合理范围之内,谈不上牺牲,没有什么牺牲的问题。就是保持适度的合理增长,放缓没有关系,我们抓紧这个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谢谢。
2011-09-28 10:26:51
香港联合早报记者:
刚才谈到GDP增长速度的问题,国外一直比较纳闷,比如今年我们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把五年增长从7.5%放缓到7%,为了调整结构,但是回过头来说,今年好像定了8%,我们可以理解今年8%,明年7.5%,后年是7%、6.5%。但是回头看“十一五”计划的执行,我大概忘记了第一年2006年是12%以上,2007年是14%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我们“保8”,最后是10%以上,我就想最后到底起什么作用,如果说预测性的话就没有所谓的“保8”,因为这个“保8”是政府动用所有的资源来“保8”。现在谈经济增长率,我们知道放缓下来肯定有利于调整结构,但是政府是不是想真的放缓呢?
第二,我们加入WTO已经10周年了,回顾这10年带来了很多好处,坏处比我们想象的少,但是国外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两天好像吴敬琏先生也提出改革放缓了,特别是国企,国家垄断这块。我看过“十一五”计划,其中有25个目标,大概有5、6个数字目标都达到了,包括7.5%,非数字目标,包括改革有关的科学发展观、改变生产方式,说实在的,多数没有达到,包括改变贫富悬殊、改变过度依靠投资,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转变。请您回答这两个问题。
2011-09-28 10:28:33
卢中原:
我们提出“十二五”规划,五年规划的目标还有年度经济增长的目标,首先我要说明是预期目标,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概念当中的指令性目标。预期性目标是一种吸收了社会学术界看法的一种预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展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就是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预期,不是指令,带有引导性,能不能达到呢?不要求一定达到,预期的意思就是给大家一个奋斗的目标、一个信心。比如2008年、2009年全世界非常悲观的时候,中国提出“保8”,这种信心的感召力是平常提出的7%、8%完全不同的。它的作用在于它是一种预期,预期代表着一种信心。当然如果说把目标调低了,是不是信心就没有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希望比较低一些,实际增长肯定会高于它,这种预期也看到了实际情况。因此,当我们把预期目标定的相对低一些的时候,给速度膨胀的欲望适当的降一下温,所以预期带有这种导向性。
许多外国朋友也是这样批评我们,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计划都是失败的,因为你的速度都超了,没有达到你们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预期性、导向性的、信息展示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不是说必须达到的。从这个目标理解我们就可以理解国家定的预期目标和实际目标的差距。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速度能够在合理的区间内,我刚才给大家报告过,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你想把它强行压到潜力之下,那也是一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府不能强行的压下去,也不能强行的拖上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
2011-09-28 10:30:11
香港联合早报记者:
如果预期合理的话,因为我们的计划是7%,但是8-10%,那么我们制定计划的科学性在哪儿?
2011-09-28 10:32:30
卢中原:
我刚才跟你说了,预期就是当你经济比较偏低的时候,定一个略高一点的目标,鼓舞大家的信心。当整体经济增长热劲儿比较高的时候,定一个偏低的目标,这是一种导向,希望我们把注意力和资源更多的用到结构调整,比如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来,不要再去追求速度,是带有一种导向的作用。所以,我们对速度的科学与否要从预期、导向和间接性的角度理解,不是简单的说实际经济运行与它完全符合就算是成功。
2011-09-28 10:32:59
卢中原:
第二个问题,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当中并没有提出“国退民进”的口号,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在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结构性调整”,这是最完整的提法。因此,我们对国退民进的争论没有完整的判断,中国的政策从来没有说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温总理在今年三月份“两会”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过,不存在国退民进的问题,也不存在国进民退的恩问题。我们在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已经定的方针没有变。另外,我们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毫不动摇鼓励、引导、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的基本制度,不会动摇。因此,社会上对国退民进的争论表现在一些领域、一些个案,并不能得出国退民进的结论和我们的政府就要是这种导向。比如刚才提到小型、微型的民营企业抱怨融资困难,这并不是货币政策歧视它,因为货币政策是个总量政策,因为金融体系、银行体系不健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很难迅速传导到民营经济,因此我们要想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我们要疏通资本市场,完善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而不是国退民进的争论所能解决的
2011-09-28 10:34:02
卢中原:
在我们金融体系改革当中,我们既定的目标就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包括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这方面的进展一直在往前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我们把地下的高利贷、钱庄浮出水面变成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发展小额贷款抵押担保公司,发展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特别是面向农户和面向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像农村信用合作社、地方性商业银行等等,在这方面,这些年正在往前推,因为金融风险漏洞很多,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因此,我们说在探索中不断的扩大金融体系,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渠道。
这是我对您的问题初步的回答,因为如果展开的话会占用很多的时间。
2011-09-28 10:35:15
中国日报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谈到现在欧债危机困难中国经济不确定的国际因素,我想进一步问一下,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话,您觉得中国政府会不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挽救?如果中国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挽救的话,应该如何救?第二,目前银行债务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一些银行也计划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其他的融资手段。您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存在这种潜在的危机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避免?
2011-09-28 10:36:21
卢中原:
第二个危机,个人认为还是不存在的,我为什么老愿意用我个人认为,因为我们是一个研究机构,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注意,我们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我们讲的都是我们研究的一些看法。因为研究人员往往是个体劳动,都是课题组每个同志负责一部分内容,因此我们习惯用“我个人认为”,请大家谅解。
我们先说欧债危机,欧债危机的演化要做充分的预估。目前一些南欧国家发生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购买这些国家的国债,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困境,这也是我们帮助自己的很重要的举措。此外,我们也要由此来审视自己的国际收支,相关的资本流入,以及相关的主权债务,是不是处于风险可控的状态。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当中,请你们注意一下,在提出主要目标的导语当中提出“主要目标要突出两个衔接”,其中有一个就是要与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相衔接。这句话表明我们对“十二五”这五年之间再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甚至是冲击有了充分的准备了,这种准备就是吸取了2009年的经验,也吸取了现在欧债危机的演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要相机抉择。
2011-09-28 10:37:30
卢中原:
现在国内银行出现了相关问题。我记得前不久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先生已经说了,中国银行压力测试有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我想这表明主管部门正在做这方面的防范工作,这是积极的步骤,这比我们搞研究的说要有力的多。同时从我们研究角度来看,银行的风险控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一方面要满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确实要防范在金融创新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漏洞,避免可能出现的坏帐、呆账。此外,还应该通过改革帮助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有正当的渠道获得融资,这样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
2011-09-28 10:39:50
人民日报记者:
第一,刚才您提到了世界经济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确实越来越多,这在国际资本市场反映比较强烈。您前面提到了稳物价的目标,就是宏观调控措施也已经初见成效,而大家都知道,今年以来中央一直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现在既然国际经济形势起了变化,控物价的成效基本看到了,是不是意味着下一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指向有所调整,因为大家看到了增长的问题有一些凸显出来了,我们国家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依赖性比较强的一个国家,所以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业困难确实已经比较凸显出来了。第二,房地产市场其实一直也比较微妙,虽然投资没有下很多,但是房价的逐渐回落,有一种僵持的状况,使人产生很多的担心,也就是说,中央政府想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另外,房地产市场,如果看看像日本、香港的经验,几乎没有“软着陆”,都是“硬着陆”,要么就是涨的很高,要么就是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现在的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经济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雪上加霜,会不会对中国调整结构带来影响?谢谢。
2011-09-28 10:41:38
卢中原:
根据我们现在的分析,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明年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小幅回调,比今年的增长速度还会继续放慢,但是仍然在合理区间。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在合理区间,同时通货膨胀水平也已经控制在预期目标左右,明年总体物价上涨的压力会比今年有所减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宏观调控基本指向暂时不需要进行大的调整,但同时要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因为宏观调控就是相机抉择,情况一变化,我们就迅速出招,就是一个熨斗,高的时候往下熨熨,低的时候往下拖拖。因此,宏观调控基本走向通常要看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基本走势没有发生逆转,调控基本指向也不会发生大的调整。但是针对性和灵活性,以及预见性,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增强的。
2011-09-28 10:43:45
卢中原:
关于房地产市场,比如房价销售量处于一种僵持的状况,将来还会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确实是我们明年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今年执行的结果,前不久我们分析形势的时候听到的情况和你说的大体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有一种担心,我想坚持对房地产调控的基本政策还会进一步见效。同时,我们还应该完善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供给,否则,需求如果刚性很强,限购、限价都可能会僵持着。因此,我们还是更多的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改善房地产调控,我的意思是劳动者,包括新引进来的流动劳动者,还有投资者,他们要有一些基本的住房需求,还有改善性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没有满足。因此,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非常强烈,销量和房价总是僵持着,反映着一种供需状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增加供给,包括用地、资金等等,以及政策导向,甚至在规划都要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来抑制投资和投机性的需求。否则,基本生存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以及投资、投机性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仅仅通过限价和限购恐怕很难得到根治,但是这些方法和措施在必要的时候,力度该加大还要加大,因为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基本生存必需品,所以政府还必须负起比较多的责任。
我个人认为,我也关注一些学者对限价、限购的争论,我想在这种特殊的消费者市场上,政府的措施还是要坚持,并且进一步完善下去,根本是要增加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供给,来改善整个住房的市场发展状况。
谢谢。
2011-09-28 10:45:08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
很多澳大利亚人现在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因为他们都想知道明年、后年中国还是和现在一样需要购买那么多铁矿石吗?您的看法怎样,比如明年、后年,或者五年以后中国还是会像现在一样,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进口那么多东西吗?
2011-09-28 10:47:39
卢中原:
这从短期来看,我个人认为,不代表某一个机构的看法,特别不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看法,所以我还是要强调,请大家谅解,研究人员的习惯就是个人认为。对澳大利亚和巴西这样一些大的矿石需求,我个人认为短期内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不取决于中国的发展需求,比如价格很高,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口那么多,如果价格降的很多,我们可能进口的就多,短期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动。中长期内取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程度,中国现在的能耗还比较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但是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个人认为我们的需求是稳定的,与澳大利亚、巴西这样一些大国的贸易关系互补性非常强,我们完全有需要稳定澳中、巴中的贸易关系,增强我们的互补性。
谢谢。
2011-09-28 10:49:31
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
我想请问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有些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中国应该推进人民币升值,您对此有什么看法?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您怎么评价?谢谢。
2011-09-28 10:50:36
卢中原: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觉得大家关注的有点单一了,因为现在中国人民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问题,就是进一步市场化,让它能够更灵敏的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动。中国政府很明确的方针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因此,它升不升值,什么时候升值,还是应该贬值,这完全要由市场决定。大家都在争人民币升值,把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我观察这些年,人民币的波动情况,在某一个时段内是下跌的,这正符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该走的方向,就是市场化。但是从中长期来说,一个国家的币值是根据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决定的,经济实力走强,这个币值必然坚挺,也走强。因此,我们承认人民币币值在中长期内是一个上升的态势,这表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但是短期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动。在短期内争论中国人民币应不应该升值,把问题简单化了,把中国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逼到一个墙角,让他们只去关注升值,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应该关注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弹性,在上下波动当中,沿着中长期上升曲线找到自己合理、均衡水平,这才叫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是会升值的,至于升多少,我个人认为是由市场决定。
2011-09-28 10:51:15
卢中原:
我们的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不能承受,我想对于一般贸易企业来说,就是完全在中国自己本地加工原材料,再出口,这叫一般贸易。一个国家的币值升还是降,对一般贸易影响比较明显。对于加工贸易,就是原料进口,加工完再出口,这部分人民币币值的升值没有用,为什么?因为进口原材料是用美元计价,或者是用欧元计价,是用一种硬通货计价,跟人民币升值没有关系。出口市场订单都是固定的,营销网络也是固定的,所以人民币升值,对这部分出口也没有影响,这部分占中国全部贸易量的50%。所以,我们对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贸易、影响中国出口、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和通货膨胀的分析是比较简单的,没有看到实际影响,它的实际影响并没有那么多,比如资源价格和土地价格,还有环境治理的代价,这样一些价格还偏低,包括在一些企业当中劳动力成本没有达到市场均衡水平。因此,我们单纯提高人民币汇率可能导致的就是一些企业老板延长工人的工时,而不给他们加班费,不给他们涨工资,这样就抵消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中国面临的难题。在中国需要改革,资源价格形成体系,需要贯彻劳动合同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力的工资成本、福利成本上升到合理的市场均衡水平。现在这些方面在许多的企业是被压低的。
2011-09-28 10:53:05
卢中原:
人民币升值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国现在要改革资源价格形成体系,落实劳动合同法,使我们的成本回归到市场均衡水平,与人民币升值的作用是等价的,就是要素价格信号都趋于市场化,达到均衡水平。否则,单靠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些企业会延长工人的加班工时,而不给加班费,来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
2011-09-28 10:55:42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记者:
近年以来各国央行,包括俄罗斯、墨西哥、韩国等都在大批增加黄金储备,其中没有中国的声音,而黄金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比例占到70%以上,我国的比例只有1.6%,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却有36%,刚才您也提到了,我们还要买欧债。但是,在现在货币越来越不安全的今天,我们应该有理由认为适当的提高黄金储备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为什么外汇不去购买黄金储备,而要买欧债、美债帮助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2011-09-28 10:56:49
卢中原:
其实我们用外汇储备来买欧债、买美国国债也不仅仅是为了行使国际主义,帮助别人,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记得1998年当时买美国的国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国内市场需求很低迷,投资回报率很低,我们那个时候的外汇储备买美元的国债可以年收益率达到5%,这是合算的,所以我们要对买美国国债要有一个历史的分析,现在在不断地贬值、收益率降低,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难题,我们还要考虑全球化。美国国债的购买和外汇储备增加是国际分工导致的结果,不是我们国家想这样就这样的,或者是我们不想这样就不会这样的。50%是加工贸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前些年我国加工贸易占比高达57%,现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把加工贸易占比降到50%以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什么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劲还有将近占50%的加工贸易?这是我们在国际分工当中的分工地位决定的,我们的资源相对便宜,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国内回旋余地很大,国内市场规模很大,有巨大的内需,所以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分工和全球化,决定了要把产业转移到中国来,这种情况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因此,大量的出口,跨国公司不在本国计算,他计算在中国的出口当中了。所以,导致了我们的外汇储备很多,贸易顺差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不这样就可以做不到不这样,因为全球化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制约。比如我们要减少美元的国债,那么美元的国债会大幅度的下跌,这对于我们持有的这么多的美元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当然,我们该调整还是要调整,要使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元化,这也是国家既定的方针,包括我们买黄金、战略性资源,这些东西也不是我们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比如买黄金,黄金价格一下子上涨的很高,我们的收益率又受到影响。所以,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调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非常巧妙的思考,是买还是不买,买多少,卖多少,这是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非常巧妙的思考,去选择非常巧妙的手段。
谢谢。
2011-09-28 10:57:39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记者:
这不涉及到收益率回报的问题更多是外汇储备和资产安全问题。
2011-09-28 11:02:25
卢中原:
收益率和资产安全是密切联系的,没有保值,就不安全。
2011-09-28 11:02:53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记者:
资源不足和能源不足是政府最大安全的问题。
2011-09-28 11:03:03
卢中原:
你这个观点我们在研究界都是普遍共识的,我是不持异议的,就是我们怎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怎么合理的调整,这是需要非常艺术的思考,非常艺术的手段,而我们现在还缺乏这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培训这方面的人才,要求技术性非常强,非常艺术,艺术性高到技术性人才已经具备的话,艺术性还是要加强学习的。
谢谢。
2011-09-28 11:03:19
法制晚报记者:
第一,大家现在都在说通胀,您刚才谈到中国面临着很大的通胀压力,下一步政府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通胀压力?或者近期会不会出现一个大的通货膨胀?或许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第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控制物价方面,而实际上物价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消费者的感觉是物价还在不断地上涨,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如何看待?政府在控制物价方面,下一步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第三,请问您如何看待近期的金价下跌?谢谢。
2011-09-28 11:03:52
卢中原:
关于通胀压力的问题,刚才我们已经作过分析了,就是今年从现在来看,消费价格指数已经开始回落,但是仍然在高位,因此全年仍然不可放松,把物价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的努力不能放松。未来的通胀压力,明年会小于今年,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未来的五年可能会略高于过去的五年,这是中国面临的物价走势新情况,主要是因为成本上升和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在控制通胀方面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更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因为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当中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影响最大的这部分人的补贴是最直接的。同时引导结构调整也是最直接的,而货币政策往往效果比较间接,偏于总量调控。在未来控制成本上升和输入性通胀,我认为更多的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形成更为积极的配合。这个积极不是扩张的意思,而是配合的程度更高,两种政策需要发挥更多政策的时候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此外,竞争性的政策,包括鼓励各种各样的民营经济、社会资本参与竞争,包括联华早报的先生很关注垄断行业的竞争,使我们的成本下降,没有竞争就没有成本下降,就没有服务改善,我们在物价上不能寄希望于紧缩货币供应的闸门,一定要关注结构调整和竞争,竞争是从根本上压低物价的方法。当然有人说,互相恶性竞争导致强买强卖,那是市场秩序的问题,政府该出手就出手,维护市场秩序没有二话,但是不干预价格,我们要打击强买强卖,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欺行霸市,该出手一定要出手,不能含糊。现在政府有的时候摸不情,价格总水平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竞争政策控制下来,具体的市场秩序,政府要严格行使职能。当然具体的价格决定政府尽量少干涉。
2011-09-28 11:04:27
卢中原:
这个问题很专业,我只是提出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金价的下跌和上涨不确定因素受国际上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太多。我们在看待金价的时候,除了研究正常的市场供求之外,一定要更多的关注背后非经济因素,你才能在战略选择上决定该不该选择黄金储备,什么时候选择,选择多少。如果选择,我们怎么应对非经济因素带来的危险,最简单的是国别风险,一些国家发生动荡,政权更迭,导致金价的大幅度波动, 而且一个国家的动荡会演化为地区的动荡,就会导致金价大幅波动,对我们的选择提出非常多的新的挑战,我们现在观察经济问题,往往有许多非经济因素在里面,因此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有更为周密的手段。
2011-09-28 11:06:41
中国新闻社记者:
刚刚听您讲了几个问题,需要您能补充讲一下。第一个问题,刚刚大家谈到很多,一个是现在融资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第二个是人民币上涨对于出口型企业的影响,目前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现在中小企业究竟面临的状况是什么?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有没有针对这个专门进行调查,现在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也有说状况很好,最基本的判断您是什么判断?
2011-09-28 11:09:34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专门作出地区性的调查,没有发现倒逼潮,只是融资困难是比较突出的。而且融资困难比较多的发生在中小企业,他们搞了自己主业外的那些事,比如他去搞资本运作,搞房地产投资,被套进去了。真正的搞实业的这部分感受难度最大的是成本上升,这是有别的部门做的更广泛的调查。所以,我们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看,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就像我刚才概括的是经营环境趋紧,第一位是成本上升,其次才是融资困难。这两个加在一起导致了他感到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但是没有出现大批的倒闭潮,在我看到的材料里面没有。
2011-09-28 11:10:23
中国新闻社记者:
因为我们以前谈通胀大家聊的比较多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今天您提到一个竞争性政策,您根据提到现在有三块:农产品、资源性价格、房地产,是三个比较容易的领域,您能不能讲讲在这三个领域竞争性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的?
2011-09-28 11:11:52
卢中原:
比如农产品的竞争性作用现在看来,我觉得主要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过去我们提到“公司加农户”,个人认为公司加农户不能解决分散的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的问题,因为公司的谈判力量太强,这就涉及一个竞争的问题。现在我们叫“农超对接”,就是直接和超市零售企业衔接了,我们在农超对接的当中也要防范超市变成了大公司,来强压农产品价格压低。让农产品上升给生产者带来的实在好处,不要在流通环节被盘剥了。
从资源类产品来说竞争就很明显了,大家老是抱怨资源性产品国际垄断性很高。说老实话,国家政策非常明确,这些垄断行业、公共事业都鼓励社会本,包括外资进入,但是现在反映是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也不断地出台细则,以后我们还是需要打破这些这些障碍,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包括房地产,有些“地王”大家也反映很多,如果通过垄断信息和通过内幕交易,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垄断,我们也需要打破它,通过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来营造一种好的环境,把价格压下来。
2011-09-28 11:13:30
中国新闻社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是改革的问题,目前大家都聊到一点,我们行政力量在于资源分配上的干预和介入还是比较多的,一方面您今年强调了很多市场机制,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在谈房价限购的时候,您也觉得比较合理,未来我们如何看待市场分配资源和行政力量介入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2011-09-28 11:14:37
卢中原:
我们具体举保障性住房的问题。这里各地有很多新的创造,改变了我的一些传统看法,以前我以为保障性住房就是社会保障性质的,政府去干预,不需要市场力量。而有支付能力的群体,就在市场去买,由市场决定房价。现在这个划分比较机械了,地方的创造已经有些市场和政府干预结合的模式,包括保障性住房当中的一些低收入群体之外,把廉租房刨除。可以卖给低收入者或者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叫共有产权,共有产权有一部分是保障性定价,一部分是市场价格来定。如果你买这部分,钱不够,比如共有产权4成由政府出资,6成由你自己付,如果你的钱不够,你只出3成,7成由政府来付。当你经济改善以后,你把剩下的7成买下来,变成全部的自有产权。就是共有产权纳入市场机制,与政府保障的一种结合。我们希望各地有越来越多的探索,帮助我们这些研究部门总结出新的比较可行的政策。
谢谢。
2011-09-28 11:15:05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提出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仍然强劲,请卢主任介绍一下这些动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1-09-28 11:17:18
卢中原:
开始的时候我已经说过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基本面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它的动力是很强的。如果再明确的说一下,从供给方面来看,我们的资金相对宽裕,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还可以维持几年,从需求方面看,我们城市化、工业化在加速,老百姓消费在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消费热点的非常活跃,至少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城市化加速期可能持续20年到30年,再加上国内的市场需求很大,回旋余地很大,所以我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比如城市化可以拉动几亿农民进城,这所带来投资和消费需求在发达国家,包括像巴西这样城市化水平高达50%的水平,是远远没有的。从政策层面来看,宏观调控这些年基本不伤基本面,再加上我们的改革,使我们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使我们的垄断尽可能被打破,让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更多的进入创造财富的领域。
另外,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个劲头太强了,所以有这样一种共识,我们中国可以运用很多的新技术,包括新能源,中国可以跨几个省运用一种新能源,你们想想,我们一个省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范围,我们几个省可能相当于几个大的国家的范围。因此,我们技术创新的成本会迅速的降低,会迅速推广新产品,我们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非常巨大,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非常强劲的。从这几个方面理解中国经济增速尽管回调,我个人认为不会很低,增长强劲可以持续至少有几年的时间。
我再重复一遍,根据我们的预测,在未来几年,就是在“十三五”以后我们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渐放慢,但是仍然在非常快的增长区间,在国际上我们仍然处于最快的国家行列。
谢谢。
2011-09-28 11:17:46
华清:
今天上午新闻吹风会开得很好,很热烈,有11位记者提了将近30个问题,我们卢主任也是一一的作出了回答,感谢记者们的参与,也特别感谢卢主任。今天上午的吹风会到此结束,明天上午我们再见。
(结束)
2011-09-28 11: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