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曾经,因为掠夺性的开采,这里的青山变成了千疮百孔的石沟,梯田变成了破败不堪的坑塘。400余家小矿山、小采砂、小炼铁、小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企业,使蓟县的山变秃,水变浑,成为天津“后花园”直接的污染源。
如今,一个个“污染源”不见了,一批批低碳环保大项目纷至沓来。无论穿行于平原的乡村公路,还是到大山里旅游观光,看到的都是青山碧水,令人流连忘返。全国首批绿色食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国示范县等一系列殊荣也接踵而至。
几年间,蓟县华丽转身。
做减法 退项目
减掉“灰色GDP”
蓟北山区曾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作为本市曾经的建材基地,山区大量林木被砍伐,沙石料掠夺性开采,留下的是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群众生产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提起当年,许家台镇党委书记卢旺依然记忆犹新:“过去几乎天天是沙石横飞,建在路边的学校教室里,课桌上都是灰尘,孩子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山上的柿子树也挂满灰土,红柿子变成了灰柿子,看到这些,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蓟县要发展,就要保住这青山绿水,保住天津的这个‘后花园’。”蓟县县委书记张杰说。
但是,面对着已经“满身伤痕”的青山,面对着大大小小的水泥厂、石料厂和采砂点,面对着满身灰土的工人,面对着由此带来的运输、汽车维修、餐饮等相关行业的火爆和GDP的增长,面对着“政绩”,这个减法太难做了。
做好这道减法题,他们不仅体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也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从2006年开始,先后关停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年效益达3000万的两个水泥厂,关闭了一年效益达2、3个亿的400多处石料厂和采砂点,关闭了年效益6千多万的化肥厂,城区92台10吨以下的小锅炉被全部拆除……
——关停污染企业,不仅损失的是“GDP”,还要巨大的投入。于是,他们勒紧腰带,想方设法筹资3个亿,用于企业的还贷、安置了上千名因企业关闭下岗的工人……
——投资近2亿元,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四项措施,造林育林60余万亩,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0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7%,在1590平方公里城乡“织”出了一张绿网……
——为保护好天津的“大水缸”,蓟县实施了“以鱼养水”工程。每年,向水库投放近千万尾净水鱼种。同时,还规划了水库沿线的西龙虎峪、五百户和别山三个乡镇的30多个村构建立体生态格局。连续3年栽植的500余万株树种,不但很好地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作用,而且还在水库周边打造出了一条35公里长的生态经济带。
烈日下,记者来到全县最大的采石场遗址,这里是一处酷似西部戈壁滩的地方,坑洼不平,满目疮痍,与一路看到的青山绿水和周围优美的环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心中颤抖。
“留下这块地方,是想把它作为一个生态废墟公园对公众开放。这片遗址会告诉大家,吃祖宗饭,断儿孙路会留下什么后果。”县长肖松说。
做加法 上项目 增加“生态经济”
污染企业坚决关停!面对将来如何发展?蓟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态度鲜明:以“生态立县”为抓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北生态”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低碳环保型大项目好项目,打造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及生物制药和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道加法题。
良好的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蓟县的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为了做好这道加法题,蓟县对于工业项目的引入也格外挑剔:以生态、环保为准入“门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一个不进。
这道加法题的运算,使蓟县开始了由“灰色GDP”向经济、生态和谐双赢的转型:
——截至目前,在列入市级工业示范园区的专用汽车产业园内,签约落地的18个项目,总投资240亿元,目前已投入15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初步形成专用汽车整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
——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签约落地项目累计9个,总投资28亿元,已开工建设。到2015年,园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增加值41亿元。两大园区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按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蓟县规划了西起许家台镇,东至渔阳镇,紧依燕山南麓全长20公里划分六大组团的“山前经济带”。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打造旅游、文化、健康养生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京津冀区域休闲度假目的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县生产总值实现132.39亿元,同比增长26.4%;县级财政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42%;固定资产投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62.5%。
许家台镇曾经是本市最大的采石场,也是有名的重污染区,当年,仅这一个镇,每天运出的砂石料就达8万吨以上。日前,记者走进盘山脚下的许家台,在当年这里石料厂和采砂点留下的废墟上,十几个大项目、600亿元资金在这里集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投资10亿元的国际文化产业教育园从洽谈到落地仅用一个月,现已有2000多名大学生在此上学;投资300亿元、占地28平方公里的盘龙谷文化城,从开工到现在,已完成54万平方米的建设,盘石坊、漫山红墅、星梦工坊、国家画院天津创作基地、艺术馆、国际演艺中心等项目已基本完工,有的已投入使用;社会主义新农村镇区的66幢、11.72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基本完成……
生态项目和生态小城镇的落成,又催生了许家台的现代服务业。经过培训的山民,如今干起了物业、装修、园林、保安等行当。卢旺说:“仅绿色科技园一个项目,就能安排全镇3500名劳力就业。待许家台生态项目全部建成,全镇剩余劳力就不够用了,就得从外地大批招工了。”
一加一减 给子孙留下一个“金饭碗”
俗话说,靠山吃山。过去,蓟县老百姓靠山,以砂石料为生。现在,还是靠山吃山,老百姓吃的是“生态饭”:生态旅游越来越热,农家院越办越火,生态种养殖发展越来越快……蓟县的旅游业正在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一个黄金周综合旅游收入就达到1.5亿元;今年有100家农家院成为市级农家院,10000多人从事农家院工作;以前山里穷,现在山里人收入增长比城区人快……
这满山的绿色就是老百姓的“金饭碗”。
这是最大的民生。
不仅如此。
近年来,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94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公办幼儿园、镇乡中心幼儿园、布局调整新建校和镇乡流动教师公寓项目有序推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加快建设。县人民医院新址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乡镇医院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儿保健中心和村级社区卫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年主题创建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科学发展,使天津的“后花园”蓟县像雨后的彩虹一般亮丽多彩,这道彩虹也连起了天津“南北生态”的彩虹。
科学发展,让彩虹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