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师傅每天挥舞铁锤,一双手上布满厚茧。本报记者雷风雨摄
喊起号子,抡起大锤,挥汗如雨,一身尘土,这就是拆迁工,一个平凡又辛苦的职业。今年58岁的朱帮月就是其中一位。昨天,记者来到武清区一街拆迁工地现场采访了他。
18斤大锤,他要抡一天
朱帮月师傅是河南信阳人,来津打工6年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工地,他正在抡大锤砸混凝土。朱师傅浑身是土,戴着破了洞的大手套,大锤抡起来很有劲儿。“混凝土里有什么宝贝啊?”记者问。“把里面的废钢筋砸出来,一天能有400公斤呢。”朱师傅说。
见记者盯着他手上的大锤,朱师傅说:“20磅,也就18斤,你试试?”
记者伸一只手去拿,没拿动。双手使劲,才举了起来,抡了几下,胳膊就开始发软,浑身淌汗,最后一抡手发抖,大锤掉地上差点砸了自己的脚。
除了砸混凝土,砸墙也是朱师傅的工作内容。每天6点就开始上班,中午休息一小时,一天工作约10小时,日薪120元。他几乎每天都要承受高负荷的体力劳动。“已经习惯了。”朱师傅说。
儿子在天津读博士
到了中午,朱师傅去工地临时食堂吃饭,“有菜,有时也有肉,伙食还行。”拿起馒头蹲在地上吃,一个小碗里搁着菜,一日三餐都在工地解决。“工地上最辛苦的要数我这样抡大锤的拆迁工,年龄大了只能干这种没技术的活儿。”朱师傅说。
“这都是为了儿子。”他说。
记者了解到,朱师傅的儿子在天津上大学,如今已在读博士。因为儿子在天津上大学,朱师傅才来这儿打工的。“干这活没有告诉儿子,免得他心疼,影响他学习。”
津城有我奋斗过的痕迹
在天津打工的6年里,他参与拆迁的工地近百处。“看着一座座老楼被我拆除,在拆过的地方没多长时间就崛起高楼大厦,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与感动。”朱师傅激动地告诉记者。“虽然干了很微小的活儿,但毕竟那里有我奋斗过的痕迹。可以说,我们拆迁工诠释了一种美好的‘破坏’。”说这话时,朱师傅脸上露出朴实的微笑。本报记者雷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