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
· 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接受中国外文局中外记者专访
· 宗国英: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
· 宗国英: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
· 宗国英:滨海新区争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外文局: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了哪些最新进展?
宗国英:滨海新区设立行政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决策和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总体部署,把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作为总目标、总任务,以“十大战役”为载体和平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改革创新期和黄金发展期。
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按照国务院批复,于2009年11月9日启动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撤销了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建立起滨海新区统一的行政架构。二是组建了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成立塘沽、汉沽、大港工委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保留经济管理职能;另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成立九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三是探索“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运行机制。市委、市政府赋予滨海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当前,我们按照建设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建立起全国同类区域机构最精简、工作人员最少的行政架构,成立了联合审批服务中心,积极承接天津市下放的审批权限,初步建立了“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全市“双城双港”的总体规划,新区确立了“一城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空间布局和战略。“一城”,即滨海新区核心区;“双港”,即现有天津港区和新开发建设的南港区;“九区”,即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南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九个产业功能区。目前,227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
经济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8年,新区实现生产总值是3102.2亿元,2009年达到3810.7亿元,2010年达到5030.1亿元,两年连续跨越4000亿和5000亿台阶,年均增长24.5%,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工业总产值达到10653.6亿元,年均增长30.6%;财政收入1006亿元,年均增长3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年均增长32.6%。两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2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59亿元。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由2009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2位,正是由于滨海新区的强劲带动,天津市经济总量创造了17.4%的全国第一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6.95亿元,同比增长23.6%,固定资产投资1741.2亿元,增长33.7%;财政收入726.22亿元,增长4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4.69亿元,增长52.3%;实际利用外资额45.9亿美元,增长20.2%,新批外资项目182个;实际利用内资额231.9亿元,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5.36亿元,增长29.3%;外贸出口122.3亿美元,增长19.5%,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狠抓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两年累计完成产业投资6100亿元,近40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2009年重点建设了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75个,2010年重点建设了455个,今年计划建设925个,形成了“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产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项目格局。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八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建成了北疆电厂一期、新泉海水淡化、汉沽垃圾焚烧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冶金、电子信息、汽车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区、临港经济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津碱厂搬出塘沽城区。金融、航运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滨海高新区完成扩区更名,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建成运营,滨海工业研究院等项目顺利启动。2010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6%,R&D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图左)与宗国英(图右)会谈
城市载体功能逐步完善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建设93个项目,完成投资1125亿元,去年建设108个项目,投资1300亿元,今年安排1400亿元资金,实施9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天津机场一期工程和保税区海空港等一批物流基地。综合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8.6万标准箱,已稳居世界第五;机场旅客吞吐量727.7万人次。黄万铁路、海滨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竣工,城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绿化覆盖率达38%以上。
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
滨海新区是继浦东之后全国第二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要求在十个领域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到2010年底,已基本完成三年改革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在涉外经济上,实施了“一站式”全程通关,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在金融改革方面,设立了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中国航空产业基金,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达到660家,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24%。在全国率先设立排放权交易所,用金融手段支持节能减排。同时,积极深化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土地管理、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五大改革”,完成各城区和各功能区机构设置,全面推进“职能归并”,土地征转分离、集中交易改革取得实效,确立了经济适用房、定制商品房、公共租赁房、蓝白领公寓等住房保障模式,以“订单生产”方式与企业和群众直接对接,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
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国际油轮母港顺利开港。建成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等所有对外开放区域形态。天津港近70%的货物吞吐量来自外省市,北方门户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取得突破,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走出去”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过去两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953家,实际利用外资121.5亿美元,利用内资455.7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9家在新区投资。
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了泰达医院等一批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强街强镇”战略,启动建设13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和一批居委会便民服务设施,社区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启动了胡家园、茶淀镇、小王庄等6个示范小城镇建设。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