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全貌
海洋达人眼中的渤海湾:探寻天津海
天津极地海洋馆
喜欢用颠覆人类世界观的视角,给观众以最大震撼的雅克·贝汉终于为我们带来了纪录片《海洋》,立于鲜明的环保立场,《海洋》从一个小男孩对大海的凝望和思索开始,画面外姜文富有磁性的嗓音缓缓道来:“有一天,一个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孩子对我说:这就是大海吗?大海是什么呢?我不知该怎么回答,大海到底是什么呢?那海洋呢?”是的,该怎样解释,海洋是什么?在天津,对于天津的老百姓来说,海洋是什么呢?
捕鱼者说:鱼少了 渔民还会多吗
2011年8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天津北塘渔村有一群年轻人在整理海鲜,顺便清洗工具。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位外号四哥的老渔民。四哥光着膀子,皮肤黝黑,很自然地坐在散发着鱼腥味儿的地上。
四哥今年已经52岁了,祖籍是河北人,从18岁开始就跟着老一辈的渔民上船出海。他说出海打鱼全凭经验,现在附近海域哪里出虾、哪里有鱼,他都门儿清。打鱼每年也有淡旺季,歇伏就是到了伏天就不允许打鱼了,至少要歇上两个月。天津能打鱼的地方也就是渤海湾附近海域。四哥说天津的海域太小,又属于浅海,目前这边卖的海鲜基本上都是山东那边的。“天津的鱼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浅海污染严重,“近海的地方厂子多,污染就厉害,现在这边就皮皮虾和海鲶鱼多,像刀鱼、快鱼、鲫头鱼都已经看不见了,绝种了。”渔民的生活和城市有很大区别,他们依时而居,看天吃饭。“我们是深海捕鱼,出去一次就得要十天半个月。“今天下午会回来一批渔民,他们是15号开航的,到今天才回港。”深海渔民几乎就是生活在船上,每次出海前就买些米和蔬菜放到船上,吃住全在这里。打来的鱼就近在岸边卖,四哥说没有卖不了的鱼,因为“卖不了就便宜卖呗,总会有人收的。”以前渔民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四哥也是和父辈学会的打渔。但是现在“孩子都不上船了,太辛苦。”加上污染越来越严重,鱼都没了,还要渔民干什么。再干个两三年,四哥也准备歇了,“我的小孩儿也上班,我不干了,我这边就断辈儿了,以后家里再没有渔民了。”
海洋生活的乐趣在于体验
刘宪斌,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刘宪斌眼中的天津海洋镜头还是几年前看到的黄色海岸,“那时候站在岸边看,天津的海水还是黄色的。”但经过几年的建设,天津海滨浴场和观赏海岸已经呈现出更多的碧水蓝湾。“近几年像南港工业区、海滨浴场、临港产业区和工业区、天津港南疆码头、中新生态城、中新渔港等等围海造陆工程太多了。”尽管这对城市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是在海洋环境工作者看来,围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天津海岸线越来越多的自然岸线变成人工岸线。湿地的意义很重大,除了是景观系统之外,更是地球的肺,是水中生物的育幼场。过多人工改造会造成生态缺位。”因为主要致力于海洋环境生态的调查、评估和检测等内容,刘宪斌每年都会在海上呆3到4个月进行调查工作。2007年的一次调查过程中,他们租用的船坏了。“当时船体晃动非常厉害,好多学生晕船,情况很紧急也很危险。”最后经过呼救系统叫来周围的船只才最终获救。
说起天津海洋生活的内容,刘宪斌如数家珍:“有东疆的人工沙滩,还可以到北塘饭店,坐渔船到海里体验打鱼生活,临港工业区的展览馆也很不错,冬天可以采摘冬枣。”他觉得海洋生活的最大乐趣在于体验。能够和大海亲密接触就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回归,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在天津海域飞翔的海鸟
“市鸟”遗鸥的美丽生活
海鸟是大海最优雅的朋友,喜欢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辽阔的大海周围,是观鸟爱好者最喜爱的鸟类之一。在南开大学读博士的小虫从小喜欢鸟,“鸟类大多能够在天空飞翔,它们代表了一种自由、广阔、拼搏的精神。没事儿的时候,小虫经常出来观鸟:水上公园、北大港水库和沿海都是他常去的地方,而对于在海边观鸟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闻和感受。小虫说,相较于栖息在公园、水库中的鸟类,海边主要是水鸟,且有很大数量,种类也特别多,运气好的话能一口气看见成千上万只。鸥类是翱翔在大海上最多的鸟,有几十种之多,天津这边常见的有红嘴鸥、须浮鸥、普通燕鸥、遗鸥等。天津观鸟人把遗鸥誉为天津的“市鸟”,冬季迁徙数量多的时候达到3000余只,落潮时候能够看到滩涂上白茫茫的一片都是它们。海边观鸟趣事多多,闭上眼睛聆听海风、海浪和海鸟的协奏曲也是绝佳的享受。“每一只鸟的鸣叫声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须浮鸥是单调的沙哑的带点磁性的叫声,搜寻食物;而青脚鹬则喜欢停在浅水区觅食,时而发出响亮悦耳的叫声。”
看海成为一种习惯
小虫,观鸟达人,南开大学在读博士
人长大了,会对很多事情渐渐的接受或是麻木。《THE COVE》这部纪录片像探针一样刺痛了冯博那颗柔弱的心。“看电影我哭了3遍,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我意识到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天津地处环渤海湾中心,自古与大海有着极深的渊源,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冯博觉得保护海洋生态更是义不容辞的事。冯博说:“据目前来看,天津海洋生态保护这方面自发性的公益组织很缺乏,一些有志于保护海洋生态健康的志愿者显得势单力薄,去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天津之行吸引了不少志愿者,这也唤起了天津人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热爱大海的她工作后也常到海边散心,冯博说,“每次躺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都会让我乐不思蜀。”冯博在工作中接触到有关环境认证ISO14000的工作,对水质污染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汞经过鱼腹中的转化会使毒性增至数倍。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我们也将会从这项事业中获益。”
冯博 海洋保护达人
天津人也许很少提到渤海湾,但天津却在那里有着153公里长的海岸线,与南面的河北黄骅港和北面的河北曹妃甸港勾勒出渤海湾最接近腹地的一段港区。天津港的一位管理者曾说:“天津曾是一个有海而不能亲海的城市。不像大连青岛,天津要么就只有沿海滩涂,要么就是淤泥海岸。”在海与内城之间,又是大片退海盐碱地、近海河流浸渍的盐碱地,也包括中国地方城市角色的长期限制,使这些本只适于工业的地方,即使在全国大办工业的时代,却没有想到去发展工业。这也是天津人很少谈到海洋的原因。但天津终究近海,临海,在最新的天津规划里,220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将天津重新生生补足为一个以国际港为中心,伴随自由贸易区、高增长的巨型临海经济、广阔的腹地“开发区经济”、“保税区经济”为基础的海港城市,辐射中国北方,并进一步通过填海和挖掘航道,从渤海湾深入海洋。
近几年,天津在海洋旅游业上也做足了文章。到今年为止,海洋博物馆等各类海洋文化设施达到10座,海洋主题公园、休闲总部和游艇总会等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海洋娱乐设施更加完善。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东疆保税港……航母主题公园、海水浴场、妈祖经贸文化园、游艇俱乐部等旅游设施越来越多;年均停靠邮轮100艘以上,三大游艇俱乐部建设游艇泊位2000个以上,成为了国际国内高品位旅游度假海滨旅游城市之一。
“津门三月便持鳌,海蟹堆盘兴尽豪”、“嫩拌香椿尝海蟹”、“青鲫白虾充馔好,登盘须逊女儿蛏”等诗句,都是讲天津人爱吃海鲜,天津海产品的丰富早已历史悠久。今年年初,天津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将转变传统渔业养殖模式,重点推行工厂化养殖和远洋捕捞,使传统渔业逐步向都市型休闲渔业转轨,逐步缩小传统围海养殖规模,建设工厂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提高海水健康养殖水平;同时将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恢复近岸渔业资源;增加远洋渔船数量和吨位,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以中心渔港等重要相关建设项目为平台,延长海洋渔业产业链,推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及活体物流,打造富有海洋特色的大型海洋水产品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的海洋水产品物流中心、知名的海洋水产品品尝就餐场所和海洋观光区域。 特约记者/方珵 刘达 任轩逸 摄影/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