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基层一线是新闻事业最丰厚的热土,人民群众是党报工作者最可亲可敬的老师。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的部署,根据市委宣传部、市“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决定,本报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精心组织党报记者走进基层,深入基层,研究基层,报道基层,虚心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体验群众甘苦,收集社情民意,充分反映一线百姓的心声和期待,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为推动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起推出《党报记者在基层——一线特写》专栏。
记者走进西于庄街全程体验“社区食堂”
小饭桌解决大问题
记者在平时的采访中,经常听到社区老人们对社区食堂的夸奖。昨天是星期天,记者来到红桥区西于庄街居家养老中心“上班”,体验了一次社区食堂的“魅力”。
上午8点30分。在红桥区西于庄街居家养老中心负责社区食堂工作的高秀梅正在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准备做午饭的食材:先把木耳用清水泡上,“等软了以后去蒂择净后还要再泡”,趁这个空当洗刷黄瓜,洗西红柿,然后再取一个大盆泡着,“这样是为了去除残留的农药”……等到西红柿成块、土豆黄瓜成片,木耳鲜灵灵地装盆,已经是上午10点40分了。
西于庄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肩负着为社区内百余位老人提供配餐送餐的工作。每天要为少则80余位多则百余位老人准备午餐,高姐和她的两个伙伴对这套工序已经非常熟稔。
“老人用餐最重要的是要好嚼、营养,口味要清淡,油、盐、糖都不能太多。”三位“大厨”仿佛丝毫不为暑热所动,说起针对老人优点多多的食材,却是津津乐道:“你看,西红柿黄瓜可以去暑,木耳可以清热解毒,夏天还可以选择像利尿的冬瓜、通气的白萝卜,还有茄子豆角这些时令蔬菜。今天的汤是绿豆汤,也是解暑的。”
“为了让老人们吃得舒心、可口、营养、健康,我们每周都会调整菜谱,每天变着花样设计菜式。”服务中心负责人徐丽敏告诉记者。针对不同老人的需求,中心在配餐时还会做不同的调整。老人遇到掉牙或者牙疼时,服务中心还会专门为他们做病号饭,提前一天炖上鱼汤、骨头汤,想方设法为老人加强营养。
中午11点30分,全国孝心敬老之星、志愿者李耕平把午餐送到礼貌楼孙爷爷家中。老人乐呵呵地竖起了大拇指:“好!太好了!快5年了,每天都不带重样的,还便宜,4块5就能吃好吃饱,‘小饭桌’可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12点15分,送过两轮饭菜的高秀梅匆匆回到中心放下饭盒,就和一起做饭的马俊华骑上三轮儿直奔更远一点儿的子牙里菜市场为转天的伙食采买:“那边是农民来卖菜,比大棚便宜不少,这个点儿临近收摊,菜又好又便宜。”每天送餐后她都要赶在收摊前去市场转上至少两圈,总能买到最便宜又新鲜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