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日前,天津市由一位普通农民自办的宁河东丰台版画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了,该馆集中收藏宁河丰台木版年画,共有300多件藏品。据了解,宁河丰台木版年画集中兴盛于清乾隆年间,目前市面上比较罕见。而该民俗博物馆的馆主则是宁河县的普通农民于来,多年来,他一直奔走在抢救、保护东丰台木版画的道路上。
姻缘引来版画缘
1978年,家住宁河县俵口乡俵口村的于来与东丰台姑娘王瑞珍喜结连理。岳父王廷兰是东丰台木版画恒盛号第五代传人,家中就是制作木版画的。在岳父家看到这些木版画,于来被木版年画在构图和颜色上讲究鲜艳与夸张,画面风格粗犷、豪放、淳朴自然所吸引,从心里喜欢。后来在岳父手中继承了衣钵。
20年抢救版画不息
东丰台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乾隆年间,与杨柳青年画有相通之处,又受到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东丰台木版画艺术曾一度与杨柳青年画一样知名,但由于各种原因,画版、成品等实物很难找寻。尤其是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后,东丰台木版画的制作中断了,作坊也都不复存在了,各种版画也就散落乡间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于来就四处打听制作木版画的老艺人及失落的画版。
1990年,于来获悉在丰台镇一王姓大爷有一对业内失传已久的老门神画版。他通过不断的造访,用了6年时间,感动了王大爷,终于在1996年得到了这块画版。从2008年起,于来全面开始了东丰台木版画的挖掘、抢救与保护工作。
民俗博物馆终开张
“我一直寻思着成立中国东丰台版画民俗博物馆,让这一百年技艺的光彩与活力重新”。于来自1996年开始筹划,将自家在芦台镇新生街的平房规划成展馆,收藏的300多张版画陈列于此。近日开馆纳客,迎来了展馆的小客人——芦台一小的小朋友们。“从最初的收藏爱好到现在的挖掘、抢救与保护,这么多年,为的就是让这门艺术能够得以保存并且传承下去,成立民俗博物馆,不仅是为了更好的保存,更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东丰台木版画,让孩子们自小有一个认识,以期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