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人群
长期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在建工地临时劳动者、散居在社区的流动人口
三同原则
新区把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同对待、同管理、同服务”
三类管理
针对长期工作外来建设者,创新实施集宿式、公寓式管理
针对在建工地临时劳动者,创新实施同城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
针对散居在社区的流动人口,新区创新“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新途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随着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十大战役”全面推进,滨海新区流动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目前规模接近100万。新区把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同对待、同管理、同服务”,针对流动人口整体特点,形成了“三类人群三类管理”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滨海模式。
据了解,滨海新区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至25岁之间(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0%),主要从事职业是务工和个体经商,主要分布领域是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建设工地和街道社区。新区通过对长期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在建工地的临时劳动者、散居在社区的流动人口三类人群,创新实施“三类管理”,探索出一条符合不同流动人口群体特点的人性化管理方式。“针对长期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创新实施集宿式、公寓式管理。”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海新区坚持工程项目规划与员工公寓规划同步;早启动,工程建设启动与公寓建设启动同步;早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与流动人口管理同步;早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流动人口普法教育同步。截至2010年底,新区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投资等多种方式,已建设各类公寓30处,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住房35000多套,可容纳20多万人。
针对在建工地的临时劳动者,滨海新区创新实施同城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新区投资近1亿元在大项目、大工地集中的区域,集中建设了一批面积超3万平米、可容纳近万人的“建设者之家”,每个“建设者之家”都建设上千平米的商业街,药店、超市、饭店、理发室等商业设施一应俱全,楼栋内均设有公共卫生间、淋浴间、食堂、活动室等各类设施,为外来建设者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探索实行建设者自治”,据介绍,新区将成建制民工队划分为不同小区,民主选举各小区“民管员”,组成社区自治队伍;建立由民管员参与的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对各建设单位提出意见、建议,做到“建设者之家”的事情建设者参与、建设者评判;成立“建设者之家”治保会,物业公司经理任治保主任,民管员为治保会委员,各分包施工队成立治保小组,在民警、治保主任组织下,积极开展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消防监督、安全监督、宣传教育等工作。目前,新区正在推广建设者实名制管理系统,向每个进入工地的建设者发放劳务管理卡,将身份证信息、用工情况、考勤和工资发放全部纳入劳务卡进行管理,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形成动态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新区已在260多个工地建立了实名制系统,新工地普及率达到100%,切实做到建设者工资“月结月清”。
针对散居在社区的流动人口,新区创新“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新途径。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推行集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为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业主责任制,把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和房屋出租业主。按照500名流动人口配备1名协管员的标准,新区组建了稳定的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队伍,全面开展流动人口登记、法制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出租房屋登记建档等工作,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问题和隐患第一时间发现和上报。专职协管员队伍建立后,滨海新区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率大大提高,化解矛盾纠纷、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塘沽就新发现、登记流动人口5万多人,注销近4万人,共清查房屋出租6653户,小旅店39家。”该负责人说。另外,通过推动设置内部保卫机构,配备专兼职治保人员,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建立“临时治保会”,配合协助公安机关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目前,新区已建立临时治保会214个,专兼职治保人员1070名,有效解决了散居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郭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