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春节前夕是扒窃类案件的高峰期,但公安红桥分局大胡同派出所接警的扒窃类案件平均每天发案仅为0.5起。记者昨天走进大胡同派出所武装便衣小分队,看他们如何为百姓的平安年打造大胡同的“无贼”神话。
昨天,大胡同派出所里,专门负责武装便衣小分队的副所长李会柱正在分析近期的警情,从警情看,昨天一天依然是没有一起扒窃案件。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大胡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名声在外,每天的客流量能达到二三十万,这样一个人流、物流较为繁华的地方,历来都是小偷行窃的目标。然而,一组数字却一定会让人们惊讶。据统计,2010年以来大胡同地区共发生扒窃案件176起,共破获扒窃案件32起,抓获各类扒窃人员70余名。与去年同期相比,扒窃案件下降了40%,平均每天发案不足0.5起,基本能够保证每周2至3天不发生扒窃案件。
打击扒窃的主要任务就是由武装便衣小分队来完成,李所长介绍说,大胡同派出所的便衣反扒小分队是在2008年成立的,由7名民警组成。几年前,每个民警每天对扒窃类案件的处警量都在十余起左右,民警们经常会为了做笔录忙碌不堪。现在,一个星期有三四天基本所里没有一起扒窃类的报案,没有一起扒窃案件发生,这对大胡同地区的商家和来往客流来说更是一种安全感。
反扒队抓贼 既动手也动脑
要想抓小偷,制定巡控方法的同时,研究对方也是一种战略。
反扒队将整个辖区划分了多个防控区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管辖的一片儿。除了民警本身巡控,每名成员都结合自己的防控区域,每5个摊位设立1名安全员,通过群众全面收集掌握防控区域内的各类治安信息动态,根据发案规律、特点随时调整反扒时间和方向,在大胡同地区形成了严密的反扒网络。
为全面掌握外地来津扒窃犯罪嫌疑人的有关情况,便衣反扒小分队专门建立了扒窃违法犯罪人员档案信息库。信息库将扒手的照片、体貌特征及作案手段等内容分类整理。特别是对发案后没有及时抓获的扒窃分子的体貌特征、作案手段等,在归档整理后及时向安全员和有关群众布置,注意观察。
抓贼就要研究贼,反扒民警坚持每天对前一天的发案情况和近期发案动态进行分析,分析研究扒窃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当天的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就会随之变化,有“弹性”的工作让小偷防不胜防。 (张艳 通讯员 詹望 弘洋 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