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为了让市民及中外游客感受津城的巨大变化、体验天津的城市魅力,本报与市交通集团联合推出了“邀百名市民 瞰津城巨变”活动,共有300余名读者报名参与此次活动。根据市民的选择和历史学家的推荐,本报会同市交通集团最终整理出4条“津城一日游”的精品体验游线路。中秋节的前一天,在综合年龄、身体条件、报名意愿等条件后,首批符合条件的20余名读者启程,免费体验了滨海“十大战役”游“首发团”。
第1站 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展馆
“7000米高空俯瞰”全景滨海
经过近一小时的路途,参加“津城一日游”线路的读者抵达了此行的首站——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展馆。建筑面积8340平方米的规划建设展馆,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示出新区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图景,成为游客了解新区的窗口。
进入展馆,绕过屏风墙,一个面积约1060平方米的主沙盘几乎占据了整个一楼大厅,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沙盘上的建筑不仅方向与实际建筑的方向相一致,而且位置精确细致,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塘沽森林公园及东疆保税港区等一目了然。讲解员告诉大家,“这里展示了滨海新区597平方公里内的风貌,从二楼向下看,相当于从4500米的高空俯瞰,从三楼向下看,则相当于从7000米的高空俯视整个滨海新区。”
在三楼放映厅观看过滨海新区发展宣传片后,市民王云秀兴奋地表示,早就想来滨海新区逛一逛却苦于无时间,正好借本报和交通集团联手推出这一“东风”。“现在的滨海新区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商业繁荣,跟以前相比真是大变样了。”
第2站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
坐着小火车领略“面食文化”
在滨海新区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企业的历程与憧憬折射了实实在在的区域投资环境。为此,滨海游的体验线路中,特别安排了世界最大方便面生产企业——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这一景点。
读者首先来到的是印象馆,它占地560平方米,由简报厅、体验吧、方便面历史墙及品牌墙等区域构成。在这里,大家可以近距离了解康师傅方便面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亲口品尝味美汤浓的各色康师傅方便面,体验现代视听技术带来的惊喜,同时感受中华美食中“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第一座展现面食企业文化的专业印象馆,这里还特别添置了一辆以“和谐号”为原型打造的小火车,来宾可以快捷舒适地前往生产车间参观。
市民张鸿英说,“以前只知道响当当的‘康师傅’工厂设在咱们滨海新区,但是啥模样不知道,今天通过参观真是开了眼界,200米长的流水线无人操作,没想到一包小小的方便面背后有如此现代化的科技支持。”
第3站 于家堡在建工程及规划馆
善良两兄弟开启于家堡历史
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核心区的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塘沽海河北岸,北至新港路,东、西、南三面环水,规划面积3.46平方公里,良好的滨水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一日游”的第3站——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在建工程及规划馆,让读者感受到了滨海经济的发展。“于家堡被后人落笔史料,最早可追溯到元末,但只有‘临海捕鱼’‘置灶煮盐’的简单字样。经过考证,元末时还没有于家堡这个称谓,相传到了明初永乐年间,因为山东文登县大水泊来此落脚的于英、于潮两兄弟及其后代的发迹,才有了于家堡这个地名。”参加“一日游”的读者中,有一位特殊的游客——有着“塘沽通”之称的李学韩。作为滨海新区北塘文化推动组成员,今年七旬的李老对塘沽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当天,他便自告奋勇做起导游,将景点历史向大家娓娓道来。
李老告诉大家,于英、于潮二兄弟携家带口逃荒到此,搭起了小窝棚栖身,以打鱼为生。这里原称“小窝棚”,后以姓氏定名为于家堡。“传说于氏一家在逃荒路上看到一位手持长鞭的老人昏倒在地,他们忙把老人救起,并把自己仅有的干粮送给了他。这老人是海神点化,就把他们领到了海河口。老人跳入大海,挥舞长鞭削平了海浪,从远海驱赶来鱼虾,善良的于氏家族就在此定居以打鱼为生,这里也成了塘沽最早的居民点。现在于家堡还居住着于氏家族第17代传人。于氏家族不少人移居海外,不久前,一位台湾的于氏后人,特来于家堡寻宗,虽居海外多年家里一直供奉着于英、于潮的画像。”
第4站 响螺湾在建工程
38座高层云集制高点360米
“响螺湾的前身为‘大沽坨地’,是以前日本人制盐、装盐、运盐的地方。那时候这里到处都是大盐坨,每个盐坨都有4万吨重,盐坨前面不远处就是码头,运输很方便。当时,塘沽70%以上的盐都被日本人运走了。”李学韩告诉大家,响螺湾中心商务区是海河下游入海口处的规划建设项目,与塘沽海河外滩公园隔河相望。因为海河在入海口处的水流颇似一个海螺而得名,这里打造七大功能服务区,囊括了商务办公、信息、金融、展览、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居住和旅游各方面的功能和设施,将成为塘沽未来的地标建筑。
接下来,一行人来到了响螺湾参观在建工程,讲解员表示,一提起写字楼聚集地,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由钢筋水泥铸造的钢铁般的建筑。在商业商务区、大型企业的总部基地、外省市办事处集中的基地,总是寸土寸金,摩天大厦簇拥,道路喧嚣拥挤。而花园式、立体式的响螺湾将重新诠释商业商务区的崭新概念,这里不仅有摩天大楼,还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景点。高楼大厦是商业商务区的“保留节目”,响螺湾自然也不会少,这里高层建筑达到了38座,其中制高点直逼360米。
年逾半百的乔德礼老人说,“听过讲解我才知道,按照规划,响螺湾未来将成为外省市驻滨海新区办事处,大企业集团总部和科研研发的基地。我们都很期待响螺湾的发展。”
听“塘沽通”讲那些滨海的故事
洋务运动时改叫塘沽
返回市区时,对塘沽历史熟烂于心的李学韩老人,一边介绍着沿途的景点,一边为大家讲起了塘沽的历史。“咱们看这边的海河外滩公园,这里就是塘沽最早形成的地域。传说在这个海河拐弯处一年发大水由上游漂下一口大钟,沉在这里,风水相搏发出‘嘡咕’的声音。有王、史两家在此以打鱼为生。当人们问及他们住哪里,因无地名就说住‘嘡咕’声处,久之这个地方就叫塘沽了。由于是谐音被叫成‘塘二沽,塘儿沽,塌儿沽’。何时改称塘沽的呢,塘沽之名来源于洋务运动,等车行至前方再作介绍。”
车到塘沽南站时,李老说,洋务运动是近代史上对中国社会有深刻影响的一次改革,天津是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在塘沽有很多洋务运动的遗存。“这条铁路和车站就是1888年洋务运动中所建。1888年李鸿章以‘便商贾、利军用’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由芦台经塘沽延伸到天津,在塘沽建车站,塘沽就成为了中国最早有铁路的地方之一。塘沽南站也是中国保留时间最长的火车站。”
李学韩介绍,修建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是英国人金达,当时塘沽叫“塘儿沽”,用英语拼写困难,便被金达简化成“塘沽”。从此在版图上才第一次出现塘沽之名,现在车站南侧的一座小楼上还有英语的站名“tangku”。“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首次从事铁路事业就在这里。他是从塘沽起步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为了便于机车掉头,在原铁路前方修了一个灯泡形的大弯,1943年被拆除,原路基上有人盖房住,这里被称为老弯道,是世界上直径最小的铁路。因此洋务运动给塘沽留下了‘老弯道’的地名。”
永利碱场承载民族气质
“我们看左边厂房林立,铁塔参天,这里就是中国海洋化工的发祥地。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此于1914年创建了的中国第一家精盐企业久大精盐公司,1917年建立了东南亚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摇篮。经历一百来年的风风雨雨,今天发展为中国著名的天津碱厂,称誉为‘碱业巨擘,民族之光’。厂门楼上‘红三角,中国名牌’七个大字鲜艳夺目,透露着中华民族坚毅的气质。”车行至永利碱场旧址时,李老介绍。
李老告诉大家,天津碱厂拥有很多“第一”。 它打破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研究出中国独特的纯碱生产工艺,纯碱是中国最早的出口的工业品之一;1926年它的优质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最高荣誉金奖,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奖的工业品;它拥有中国第一个民办科研组织黄海学社;1927年在中国第一个实行8小时工作制;1952年在中国第一次实行了公私合营,还有很多很多。
深入浅出的历史讲解,让参加活动的读者获益匪浅。已近古稀之年的包中元老人感慨地说,“津城一日游,释读百年史。李老的讲解让我们知道,塘沽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一个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一处游览休闲的胜地。《城市快报》和交通集团联合推出的‘一日游’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以后还会报名其他线路,了解更多的天津文化和历史。”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全面增长加大内资招商 专访海泰发展董事长杨川
据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川介绍,公司一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到渡难关的程度,主要还是保增长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形势比较乐观,市场确实有压力,今年工作重点放在BPO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只是速度放缓。[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