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7月13日,由市国资委出资,整合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四家国有钢铁企业联合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渤海钢铁集团正式挂牌。新集团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产能接近2000万吨,一跃成为国内钢企十强。
这仅仅是整合大戏的开场。根据规划,渤海钢铁集团未来将在南港工业区建设钢铁基地用以承接其新增产能,而新基地的生产规模将不低于1000万吨。滨海新区冶金业将由此破茧成蝶,并将强力拉动区域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港口物流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
资源整合显现协同效应
“如果不整合,很难想象靠四家企业中一方的力量能挺进国内10强。”一名天津钢管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在此番渤海钢铁集团整合的四家企业中,以天津钢管集团实力最强,以天津钢铁集团生产规模最大。前者产能为300万吨,后者产能为650万吨,其余两家企业则各为500万吨。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秦海英看来,这样的规模不要说在国内钢企中崭露头角,即便在愈发竞争惨烈的钢企竞争中独善其身都很困难。“钢铁行业是一个强调规模经济,实行一体化经营的行业。企业规模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成本,还决定着话语权以及在原料与成品两大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
整合后的渤海钢铁集团,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产能接近2000万吨,一跃而成国内钢企十强。“此番整合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资产与规模相加。”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表示,四家企业重组将在产业链上产生协同效应。今后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四家企业可以共同利用新集团的同一资源而产生整体效应。像天津钢铁集团的生产线可以弥补天津钢管集团的管坯产能需求。而天津钢管集团则可利用其它三家钢企的转炉炼钢生产低端钢管,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钢管下游产品的延伸。
新区产业优势助推发展
渤海钢铁集团筹备组工作人员介绍,集团今后将依托天津钢管集团等四家被整合企业的原有产品基础,建设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精品板材和高强棒线四大精品基地,形成结构完整、种类丰富的产品线。“渤海钢铁集团坐拥新区市场,可以充分开展钢铁产品上下游之间的供需合作,依托其丰富的产品线,与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房地产开发领域、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以及造船业领域就钢铁的需求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在秦海英看来,渤海钢铁集团发展的重要优势就是手中的丰富产品与“家门口”的广阔市场。目前,滨海新区“十大战役”正在全速推进中,区域建设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可谓“天量”。而渤海钢铁集团结构完整的产品线,也可以就地为滨海新区为数众多的现代制造业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秦海英同时指出,渤海钢铁集团今后可以依托天津开发区制造业产品高端、技术成熟、自主知识产权丰富、科研力量强大的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产学研链条的构建;依托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优势开展对外开放方面的合作;依托新区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广泛的融资合作,带动金融、保险和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布局南港借势发力
今后渤海钢铁集团新增产能将全部转移到南港工业区,规模将不低于1000万吨。按照此前公布的《天津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3年)》,南港工业区将接纳天津的部分新增钢铁产量1000万至1500万吨,并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和利用钢铁冶金产品为原材料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结合的冶金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国内铁矿石大额依靠进口的背景下,南港发展钢铁产业具有天然的港口优势。”刘刚表示。南港航道远期规划水深-19.5 m~25 m,可以常年通航载重25万吨级远洋货轮。而国内目前除宝钢位于长江口以外,至今尚无真正的沿海钢铁基地。秦海英认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在沿海的南港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是资源配置和市场配置的最佳结合点。作为钢铁制造业强国的日本,其钢厂场地多数靠填海造地。钢厂的沿海布局有助于原料进口与产品出口。南港工业区钢铁基地可借鉴日本发展模式,将其打造成为北方重要的沿海钢铁产业基地。
助推京津冀产业合作
河北钢铁行业有产量大、资源储备丰富的长项,而京津两地钢铁行业则拥有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产品高端、管理和销售经验丰富等优势。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首钢搬迁、河北钢铁集团与渤海钢铁集团的成立,京津冀钢铁企业将会拥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秦海英认为,三地产品结构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三地钢铁行业应切实加强合作与交流。今后,三地钢铁行业应该建立从信息发布、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到相关服务整套合作机制,形成区域竞争合力。通过这种企业间、行业间的合作行为,最终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不断加深。(记者王森 实习生李享)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全面增长加大内资招商 专访海泰发展董事长杨川
据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川介绍,公司一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到渡难关的程度,主要还是保增长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形势比较乐观,市场确实有压力,今年工作重点放在BPO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只是速度放缓。[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