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工在隔断里不停地打电话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我是天津旅游爱好者协会的,和您核实几个情况。”连日来,本市不少市民都接到过这样的陌生电话。电话中,在看似询问一堆旅游问题的背后,无意间你不仅会透露自己的姓氏、年龄,还会说出包括职业、收入、是否有私家车等信息。记者“潜伏”在这家话务公司一周后发现,甚至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的人都不知道公司到底卖的是什么。
台词提前印好
上月末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来到了卫津路上的这座写字楼4楼。走进这间大约百平方米的写字间,只见原本40多平方米的大厅被分隔成了三十几个小隔断。每个隔断里,除了一套桌椅外,就只有一部电话。20多名三四十岁的女子坐在隔断里不停打电话。得知前来应聘话务员,自称是主管的一名女青年简单介绍概况后,就通知第二天开始培训。
培训时,这名主管首先递来了一张纸,上面印好了从自我介绍开始,到询问各种情况的对话台词。“您好,我是天津旅游爱好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耽误您一分钟时间,请您配合我做一个旅游方面的市场调查,可以吗?”
对于突然的陌生电话,多数人都会询问号码的来源,而这张“台词单”上早做好了准备:“我们只是锁定了您电话号码的前7位,后4位是电脑自动生成的。我们这里只有您的电话号码,并没有您的个人资料。”主管说,通常听到这里对方都会放松警惕了。
在旅游方面的问题中,“台词单”上的设立可以问出对方的姓氏、职业、婚否、年龄阶段等。对于收入的问题,对方通常会有些谨慎。对此,“台词单”上设计有询问对方是否喜欢自驾游。主管授意道:“只要是说喜欢的,都是有私家车的。你们就可以询问对方是什么车,由此来判断经济状况。”
主管介绍说,这些台词是由公司提供的核单台词,另外还会提供核单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0%受访者会透露信息
经过一上午的培训,从第二天开始,记者就上岗了。通话前,主管拿来一张正反面都印满电话号码的单子。粗略统计,约有180个电话号码。记者问核单主管,号码是怎么来的,她说:“号码公司会提供的。”
第一天,记者就打了近300个电话,其中成功套取个人信息的就多达30人。在接下来的几天,记者发现,每天都至少有10%的市民会在交谈中透露自己的相关信息。通过和其他员工交谈得知,她们一天差不多都能打300个电话,有的甚至能打上400多个。如果员工20人,一个人一天打300个电话,那就是6000个,一天里就会有600个人泄露了自己的信息。
到底经营啥 员工说不清
记者在面试、培训、上班的时间里,居然都没有弄清这个所谓的旅游公司到底是经营什么的。问核单主管,她只是说:“跟你没关系,你只负责打电话就行。”
一位在这儿干了一年半的张大姐,是干得最长的一名员工。她说就是旅游产品,酒店优惠券之类的吧,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社团管理局
这家协会没登记
天津社会团体管理局社团处张女士介绍,这家协会根本没有通过登记审核。即使通过合法登记的社会团体也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对于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部门提醒
陌生来电 不要泄底
“像收入、车辆型号等信息,都会显示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果这些信息透露给别有用心的人,就可能引起侵财案件。在和陌生人的通话中,最好不要将这些信息透露出去。” (崔楠 实习生 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