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日前,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上,天津市海河两岸宜居家园工程和华明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赫然在列。这是自2001年中国人居范例奖设立以来天津市连续第9年榜上有名,累计获奖达15项。
绿色节能 配套便利 换房换出生态宜居
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东丽区华明镇成为首例"以宅基地换房"模式建设示范小城镇的全国试点。2008年4月,华明示范小城镇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区。此次荣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更是对华明示范镇的又一次认可和肯定。
那么,是什么让华明示范镇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它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又有哪些创新之举呢?
模式新:宅基地换来公寓房
所谓"以宅基地换房"模式,就是指在建设小城镇,推进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中,原农村居民以其宅基地换取新建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原有宅基地统一组织复垦。这是天津市为突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和体制制约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这种新模式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促进了农村工农业发展。新建的华明示范镇住宅用地和功能区建设用地共8427亩,与原1.2万亩建设用地相比节约土地3644亩。在已复垦的田地上已建成二代节能温室400栋,主要进行精品蔬菜、花卉的生产,安置就业1500余人。二是实现了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低矮危陋的小平房变成了整齐崭新的住宅小区,污水垃圾乱堆乱放变成了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农民可以进入新的工农企业和服务单位工作,生活来源得到了保障,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工作,实现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三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大量运用节能环保理念,为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做出了有益探索。
规划新:老村落换成新社区
华明示范镇在规划之初就秉承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空间布局合理,公共配套超前。
规划的华明小城镇安置区占地3476亩,划分为4个格局规整的社区,社区中又细分成30个邻里,每个邻里约300-400户。这样的空间规划尺度宜人且便于管理。小区内道路系统按照"行人第一、公交及非机动车优先、车行顺畅"为原则,充分考虑了各种出行方式者的需要。居住区内学校、消防站、卫生院、社区中心、文化中心、环卫综合大队、垃圾转运站、公共交通站点等公共设施完备,住宅建筑内数字电视、燃气、暖气、可视对讲系统、全天候热水系统、中水系统一应俱全。
理念新:处处体现绿色环保
华明小城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在环境布局、建筑标准、建材选择、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生态理念。
华明小城镇建设通过"以宅基地换房"的方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节约了土地资源,且最大程度地利用原有地貌,在原有植被和水道基础上修建绿色景观带和绿地公园,节约了建设成本。居民安置区中心修建有高效湿地公园,不但可收集雨水且有水体自净功能。建成后的华明示范小城镇共种植各类树木5万多株,绿篱草坪100多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5%以上,每年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00吨,二氧化硫6吨,同时排放氧气3500吨。
华明示范小城镇住宅建筑全部按照"三步节能"标准建造,相比传统住宅可节能65%,每年可节约折合0.69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73吨。小城镇建设全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与使用粘土砖相比,节约土地资源165亩。
华明示范小城镇实现了规模利用太阳能,全镇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100套,每年可节约折合1572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7吨,二氧化硫排放40吨;集中供暖使用低温地板采暖设计,每年比常规暖气片节约折合175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50吨,二氧化硫排放44吨;采用雨污水分流,部分雨水收集后用于生态湿地的湖水补充,污水则经过处理后用于冲厕、道路清洁、绿地浇洒、景观用水等,每年可节约水资源50万吨;集中使用管道天然气,每年可减少使用燃煤0.8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15吨。
华明示范小城镇于2006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4万多农民迁入新居。村民们用几十年的旧平房换来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园,也换来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新城生活。华明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效益明显,居民满意度高达95%以上,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极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大体系 十项工程 打造宜居亮丽母亲河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按照市委、市政府海河综合开发和提升改造的决策部署,几年来,通过实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市政设施三大体系、十项工程,实现了河畔景观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善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母亲河的载体功能。
综合交通:过河近了,路好走了
海河上游段长19.8公里,穿越天津市内六个行政区,海河的交通影响到本市中心城区75%的区域。治理前,海河上的原有桥梁多与沿河路平面交叉,容易造成跨河交通拥堵。通过海河综合开发和提升改造,新建了大沽桥、金汇桥、赤峰桥、直沽桥等10座桥梁,新建、打通了海河东、西路等下沉式道路,跨河、沿河交通互不干扰,解决了跨河交通拥堵问题。累计新建、改造道路总长79.18公里,道路面积192.21平方米,比改造前增长了68%。
生态环境:水变清了,岸变绿了
改造前的海河水质较差,一到夏天,河面周围蚊蝇聚集、恶臭难闻。海河综合开发和提升改造工程针对改善海河水质实施了雨污水分流工程,封堵和改造了45个雨污水口门,新建和改造8座泵站,铺设排水管道198公里,排水量增长197%,既解决了海河排污问题,也解决了周边的积水问题;搬迁了海河沿岸42家污染企业,减少了工业粉尘和污水排放。完成河道清淤332万立方米,使河道深度达到6~7米。经过一系列工程的实施,海河水质从地表六类水标准提升到地表四类水标准,河水明显变得清澈,河道鱼类重新得到了繁衍,并引来了多年不见的候鸟。
实施堤岸改造,建成长21公里、面积17.8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并对堤岸进行绿化建设,形成56万平方米的绿色堤岸景观;沿海河两岸建成耳闸公园、解放公园、音乐公园、玉皇阁公园、天津湾公园等10个开敞式主题特色公园,绿化面积19.4万平方米;结合路桥建设,实施道路两侧街景绿化66万平方米。海河沿岸累计新增绿化面积141.4万平方米,每天可吸收近100吨二氧化碳,释放约70吨氧气,成为市区的天然氧吧。
市政设施:景色美了,夜晚亮了
按照百年一遇的洪水设防对原有堤岸进行加固,完成两岸25.6公里的堤岸改造,强化防洪墙结构,增强了海河的行洪能力。对净空较低且达不到通航标准的5座老桥进行提升改造,并恢复了解放桥和金汤桥的开启功能,达到六级航道标准。在海河沿岸新建7座游船码头,开辟8条水上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游客达20万人次。
按照一桥一景的原则对海河桥梁进行设计和改造,并在永乐桥上建设了直径110米高的摩天轮,通过几年的建设和改造,海河桥梁集交通、观光、旅游功能于一体,成为天津的又一张新名片。
以"昨天、今天、明天"为主题,在海河沿岸规划建设了16组81个体现天津特色人文历史故事的城市雕塑,美化了沿岸景观。建设堤岸灯具2万余盏,结合桥梁形态为其安装景观灯具,并协调规划两岸建筑灯光,在满足照明功能之外,编织出绚丽延绵的河岸夜景。
在海河两岸区域建设规划展览馆、近代工业博物馆、海河民俗院、李叔同故居、海河图书馆等10处标志性公共建筑,完善了城市功能,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要。同时,对海河沿岸近800多幢历史风貌建筑及风貌街区进行整修、保护和开发建设。整修出玉皇阁、通庆里、意大利风情区、奥地利风情区、德国风情区,新建了文化小城、古玩城,扩建了大悲院。整修使原风貌建筑中的居民得以迁出,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又可以更好地保护风貌建筑。仅意式风貌区就有4892户居民因此受益。
如今,改造后的海河河水清澈、岸边花红柳绿,河面船只往来,河畔步步皆景,比起当年漕运兴盛时期的繁华景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海河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载体功能,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效益。目前,已有新加坡仁恒集团、香港恒隆集团等70余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海河,各类商贸项目和住宅项目建设规模达到123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971亿元。未来,随着载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相信海河这条天津人的母亲河还将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