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猫”在天津工业大学附近的臭水沟旁,到遭曝光后被有关部门取缔,再到转移地点继续扩张,“围攻”在大学城附近的流动小吃摊是愈演愈烈,百余个小吃摊已经形成街边一景。
“围城”?
“蒙尘”包子烧饼热卖
“胃口”不受环境影响
还不到11:00,“围攻”在天津师范大学西门对面马路上的小吃摊就都开始忙活起来,为中午的生意准备着。记者看到,这些混杂在街旁的小吃摊约有百余个,卖包子、水饺,光是烧饼夹里脊的“专卖店”就有好几个。
大约半个小时后,大量的学生来选购午餐。卖烧饼夹里脊的一边煎炸着从脏箱子里掏出来的里脊肉,一边收着钱;卖包子的也是“现场办公”,一张大案板支在炉子后边,老板娘不仅要忙着包包子,还得不时腾出手来帮着老板找零钱。由于是在露天操作,一阵大风刮来,这些小吃摊无一幸免遭遇飞尘侵袭。一些小吃摊的加工废料、一次性餐具就随手扔在身后。
当初,二十几个小吃摊就“猫”在附近一条臭水沟旁,而这里的脏水也正好成了摊主们清洗碗筷的水源。而随着臭水沟的改造以及有关部门的清理,这些无法保证卫生状况的小吃摊也一度消失.但自打开学后,不仅原先被取缔的小吃摊“重生”,而且又扩张了不少。记者粗略统计后发现,这些小吃摊紧靠在改造臭水沟的工地旁,数量已达到百余个。
“投诚”?
时间“约束”饭菜不热
不少大学生放弃食堂
路边小吃摊的午餐种类和价格与学校食堂几乎相当。按常理来说,学校食堂的卫生都比路边小吃摊有明显的优势,但为什么学生们钟情于此呢?
首先,就是时间问题。小吃摊的惠顾人群主要是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的学生。而两所学校的食堂午餐结束时间分别为13:00和13:30,因为时间的约束,让不少学生只得选择小吃摊。
另外,就是新鲜问题。在两所学校的食堂内,记者看到,除了一些小吃类或者砂锅类的午餐是现场制作外,绝大多数品种的午餐都是提前做好的。包括一些米饭或馒头类的主食,当学生们拿到手里时,并不是热乎的。
相比学校食堂,校外的这些小吃摊,虽然卫生状况很差,但绝对都是现做现卖,不论是白吉馍夹肉还是其他盖饭类等,几乎都是现场制作,这一点,起码保证了菜品的卖相和新鲜程度。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之所以“抛弃”学校食堂,而选择这些小吃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