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天津市河北区增产道上的一家并不起眼的通讯店,每天却是顾客盈门。拎着鼓鼓书包走进店内的人,出来时书包都会变瘪。记者暗访中发现,这家通讯店的女店主干的是收药的营生。大量根本没有拆过包装甚至最近出厂的糖尿病药品,被源源不断卖到这家通讯店。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在向这里卖药呢……
假患者办“门特”
专为卖药赚钱
连日的调查中,坐落在河北区增产道上一家名为“海洋通讯”的小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店虽然很小,每天却总有人光顾,而且光顾的客人大多在45岁到60岁之间。见一名拎着书包的中年男子进入,记者也装着同行者的样子走进这家小店。
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内,除了一个简易柜台外,就只有一张床。简易柜台内除了三部已经过时、沾满尘土的手机外,几乎没有其他物品。床上坐的两名中年妇女中,一名身穿花棉衣的妇女正拿计算器算着什么。听到拉门的声音,“花棉衣妇女”抬头望了一眼,操着东北口音对来者说:“你先坐一会儿。”说完,又聚精会神地按起计算器。
几分钟后,“花棉衣妇女”指着计算器上的数字对另一名妇女说:“你算算,是这些钱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花棉衣妇女”从床单下拿出一沓现金交给对方,同时将一个黑色塑料袋放到自己脚下。由于塑料袋没有扎紧,记者清楚地看到里面都是药品。将现金揣进兜里后,那名妇女说了声“我过些日子再来”,便匆匆离开了。
接下来,“花棉衣妇女”开始接待与记者同时进店的中年男子。男子一开口,明显是熟客的口吻:“我都算完了,一共205。不行你再自己算算。”说着,中年男子就从书包内掏出六七盒药放到柜台上,其中包括“格华止”、“文迪雅”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品。记者随手拿起一盒看到,药品根本没有拆过封,而且生产日期赫然是2010年1月。
接着,女店主老练地回答说:“没事,你都算完了。就不用算了。”说完,她再次从床单下拿出现金,如数交给对方后,又将收来的药品放到柜台下的最底层。
见记者并没有随中年男子离开,女店主问起记者的来意。听说也是想来卖药的,女店主警惕地问道:“你咋这么年轻就卖药呢?你咋知道我这里收药呢?”听说是经过朋友介绍,这名女店主才放松了警惕。她掏出一张白纸,熟练地在上面写下了收购药品的名称和价格。为了方便“顾客”开药,她还特意在纸上注明了第一次可以让医生开哪几种药,第二次再开哪几种药。记者发现,她这里收购的都是治疗糖尿病的药品。
记者试探性地问:“这里每天能收多少药?”这名女店主说:“这就没准了。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几千块钱的。”在交谈中,记者还得知这家通讯店其实早已不再经营任何通讯业务,而是专门收购药品。
记者发现,每天到这家通讯店来卖药的少则10多人,最多一天达到23人。这些人的年龄大多集中在45岁到60岁之间。
卖药者:专门办“门特” 开完药就卖
这么多人手中的药品都来自什么地方呢?记者询问了几名前来卖药的市民。当记者亮明身份,拦住一名刚卖完药的中年男子时,他显然没有心理准备,支吾道:“这药都是我父亲的,他开出来吃不了才卖到这里的。”说完,他就骑上自行车快速离开了。
当记者再次拦住一名卖药的中年妇女询问时,她显得十分尴尬。直到记者表示已将她卖药的全过程进行了密录时,担心被曝光的她才说道:“您可千万别曝光,要不以后拿不了药了。实话告诉您,我本身没有糖尿病。这‘门特’(医保门诊特殊病)是花1600块钱找人办的,不就为拿点药吗?其实到这里卖药的,大多数都没有糖尿病。因为这些药都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吃的,真有糖尿病的根本不会有富余药。别看办‘门特’花了不少钱,只要按时开药卖到这里,最多两三个月就能回来本。”(崔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