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春 摄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对于一个人而言, 25岁正是风华正茂、锐意进取的年龄。12月6日,是天津开发区的25岁“生日”。25年,光阴似箭,天津开发区从一块33平方公里的盐碱滩上起步,如今已成长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并正在不遗余力地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
时间记录着开发区的成长轨迹。1984年,天津开发区踏上了拓荒征程。1985年,天津开发区签订第一批引进项目合同21个,投资总额4700万美元。经过25年发展,在国家原批准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上,如今的天津开发区由东区、西区、南港工业区以及微电子工业区、逸仙科学工业园、泰达汉沽现代产业区共同组成,从业人口超过35万,成为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
天津开发区辉煌的25年,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面对区域发展竞争加剧,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新形势、新格局,天津开发区近年来提出了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战略目标,创造性提出和实践了“新九通一平”的投资环境理念。打造中国新经济平台的丰富内涵就是集中资源,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个产业”;远近兼顾,形成投资、科技“两个驱动”;整合优势,做好存量、增量“两篇文章”;放宽视野,实现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重”;科学规划,推动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共同发展”。在区域扩展和规划布局上,天津开发区按照“东提、西快、南进、北拓”的思路,明确“四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打造与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相适应的综合城市环境和功能。
聚集新资源,提升新动力。截至今年10月底,天津开发区GDP完成1000.1亿元,可比增长21.4%;工业总产值完成3457.4亿元,增长9.6%,财政收入完成226.9亿元,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01亿元,增长32.8%,实际使用外资23.5亿美元,增长18.7%。主要经济指标和投资环境指标连续12年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成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排头兵”。
如今寸土寸金的开发区,单位土地GDP达到14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工业用地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和水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止到今年10月,天津开发区已吸引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4711家,累计投资总额524亿美元。有76个《财富》500强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了157个项目。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了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向电子通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食品饮料、石油化工、航天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扩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25年来,开发区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同时继承和发扬着独具内涵的开发区精神。11月30日,位于泰达大街南侧的“垦荒犁”纪念碑落成,纪念碑正面镌刻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开发区大有希望”题词,由前行的犁头、厚重的犁身和坚实的犁柄共同构成的碑体,成为开发区人开拓创业、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的象征。
展望未来,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一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高度聚集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冯伟 刘莹清)
|
项目概况 |
项目规划 |
设计理念 |
发展环境 |
政策解读 |
精彩聚焦 |
|
一季全面增长加大内资招商 专访海泰发展董事长杨川
据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川介绍,公司一直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到渡难关的程度,主要还是保增长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形势比较乐观,市场确实有压力,今年工作重点放在BPO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只是速度放缓。[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