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本是九河下梢诸水汇聚之地,历史上的水患多于旱灾。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初闹过一次水灾后,在近半个世纪中,水荒常有,水灾罕见。天津的水危机红灯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亮起,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就是“自来水,腌咸菜”。
天津市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6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五分之一,位居全国各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之末,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如引滦入津、引黄济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不过37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坚持“开源节流,节水为先,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05年,天津市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节水型城市”,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10月28日,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期10天的“津沽节水行”迎来了实地考察第一天。
【节水为先】
节约是最初的出路
早在2000年,经济上试图突破的天津市,资源性缺水问题就显得日益严重起来,“客水来量”日益减少,用水供需矛盾紧张。“新区那里,很多企业和工厂都是喝水的大老虎。”有关人士称。目前,天津的城市用水主要依赖于滦河水。
1983年完工的引滦入津工程,正是从潘家口水库引出滦河水,以补给唐山、天津二市供水不足。引滦入津工程全长234千米,是当时中国最长的引水工程,平均每年向天津市输送8.1亿立方米的淡水。不过,引滦工程并未彻底解决津里的水危机。尤其是最近几年,北方地区连年干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日趋紧张。
在有限的水资源下,天津的出路最初只有一条——节约。
有关数字显示,在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天津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6%,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即便天津做了很多,水危机并没有完全远离。
“水价杠杆”撬动节水
今年4月,天津市工业用水价格每吨由6.20元调整为6.70元,这是1997年天津市实行水价改革制度以来第八次调整水价。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的价格,企业如果不搞节水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为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天津建立了多水源价格体系,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根据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超采以及自来水供水管网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水源条件下,地下水资源费分别是2.6元—2.0元/立方米,2.2元—1.6元/立方米。事实表明,每次调整地下水资源费,就会相应减少开采量近10%。
按照规划,到2010年,地下水资源费标准要大于等于自来水价格,利用价格的杠杆作用,实现地下水的科学利用和有效压采。在再生水价格方面,为促进再生水大规模开发利用,逐步拉大自来水、再生水价格差距,鼓励企业和新建项目使用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
有关数字显示,目前,天津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6立方米,位居全国之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95%,工业节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学的水价机制,也极大地增强了全市节约用水的意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天78升,远低于85升至140升国家标准,城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全市年缺水13亿m3
天津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总量15.7亿立方米,城市供水依靠引滦入津和应急引黄济津外调水源。有关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条件下现状年全市缺水近13亿立方米,城市缺水近3亿立方米,区域水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此外,天津水源存在“常规水源单一、地下水超采严重”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最主要的资源性约束条件。
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多渠道开源
天津濒临渤海,海水资源丰富,同时城市污水资源稳定,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潜力巨大。为此,天津以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为突破口,将其纳入全市水资源统筹安排,进行优化配置,实施多水源供水格局。
目前,天津城市再生水深度处理能力达到17万吨/日,中心城区铺设再生水主干管网300多公里,新建约2700万平方米居民区实现双水管道入户,中心城区再生水供水管网系统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再生水供水能力约占引滦供水量的1/6,城市供水新格局初步形成。
海水淡化从梦想到现实
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国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达到16%—24%,海水淡化基本能与自来水相竞争,并可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优质淡水的重要水源。到2020年,中国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达到26%—37%。
天津虽有碧波荡漾的海河,却是一座干渴的城市。为此,天津早在1989年就开始尝试海水淡化。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日益完善,产业化步伐开始加快。2006年底,单套装置日产淡水1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通水。这是国内第一台自主制造的万吨级海水淡化设备。到2010年,一大批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将建成完工。天津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天津海水淡化与利用的整体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天津又以国家确立天津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为契机,立足滨海新区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相关产业,开创“未来水世界”。目前,大港新泉海水淡化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发区万吨级海水淡化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已投产使用。到2010年,天津海水淡化生产能力可达到1.5亿吨/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达到20亿吨/年,海水综合利用将有效缓解滨海新区未来水资源短缺问题。
“大乙烯”已用上淡化海水
8月26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目前每日供应中石化天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淡化海水两万吨。
天津新添“水龙头”
10月21日,从北疆电厂获悉,国投天津北疆发电厂一期工程海水淡化装置正在进行紧张调试,即将投产。该海水淡化工程采用目前世界单机容量最大、效率最高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单套蒸发组日产淡化水2.5万吨,产品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一期工程全部正式投产后,可日产淡化水20万吨。
【实地考察】
南翠屏公园 每日节水35%至40%
离开天津大学,节水考察团又来到了比邻奥运场馆和奥运建筑群板块的堆山造景公园,这项以建筑垃圾为主的环保型造景工程,在节水方面,其也是毫不逊色。“公园采用了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区分不同植物种类的灌水周期和灌水量,达到节水效果。”该工程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半山腰,记者看到了专业人士称的“控制器”。“这样的设备山上有3个,山下有两个,分别控制山体不同区域的灌溉。按照编程的设计,每天18点,箱内的控制程序就开启运转,直到转天早上。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以及12小时前的空气湿度、土壤等情况,找到适合的时间,对植被进行个性灌溉。”
据了解,目前南翠屏公园每日用水量为100立方米,较以往节水35%至40%。
天津大学 月回收再生水4万吨
上午9点,节水考察团来到天津大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首站。“学校的再生水处理系统,可以把收集来的废水进行专业处理,以便再利用。”在一座再生水处理站内,工作人员表示。只见正在工作的水池,安装了各种设备,还有一些密密麻麻的白色细管,收集来的水就是在这里得到专业处理。据介绍,学校建有三座再生水处理站,系统主要通过收集学生宿舍楼的盥洗用水、浴室废水、游泳池废水、各教学楼废水作为再生水源。
“你看,这就是处理后的水。”在工作人员递过的盛水烧杯内,可以看到水体清澈,闻上去没有异味。据测算,该学校每月可供回收的较为稳定的再生水源约4万吨,每月使用经处理的再生水3万余吨,每年节水30多万吨、节省水费约120万元。
另一方面,对学生浴室的改造,也对节水起到了积极效果。改造前,无论时间长短,都是同样的花费,人均洗浴时间达1小时,“长流水”现象普遍。而改造后使用智能卡,通过经济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节水意识。可以看到,将智能卡插入读卡器后,洗浴花费的金额,直接由用水时间长短决定,在不用水时,消费金额也不会增加。“通过这样的手段,人均洗浴时间缩短至20分钟左右。每月可节约用水200吨至400吨。”有关人员称。
据了解,目前,天津市23所高校全部建成IC卡智能节水系统。
产业发展“量水而行”
作为老工业基地,天津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也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重点发展节水的高附加值优势产业,坚持淘汰、压缩、改造高耗水行业。对电子信息等低耗水、高附加值的产业和工业零排放的企业,实行满足用水需求和优质优供的倾斜政策。
有关人士称,目前,以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为代表的六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天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2.4%,而用水量仅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30%。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天津压缩耗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增加低耗水、优质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种植面积由100多万亩压缩到近几年的20万亩左右,蔬菜、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达1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