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沈阳市沈北新区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不放松,一手抓生态建设不动摇,大力实施经济强区、生态立区战略,高标准编制生态规划、高起点发展生态产业、高投入建设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谐社会先行区。日前,沈北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区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技术核查。
"沈北新区在生态区建设层面上,不仅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创造了非常好的业绩,建立了很好的工作示范,具有现实典型的示范意义。"日前,在沈北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通报会上,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司长朱广庆这样评价沈北新区。
据了解,沈北新区是200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其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8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新区自建区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在空间规划上将新区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集中建设"一城、一区"。
"一城"为新区南部蒲河新城。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包括道义、虎石台、辉山三个城市组团,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一区"为新区北部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规划面积828平方公里,把99个行政村规划为4个中心镇和4个中心村,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突出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据介绍,在生态规划上,沈北新区编制了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其中规划了三环沿线绿带、蒲河景观廊道绿带、辽河滩地绿带、102国道绿带、203国道绿带和哈大客运专线绿带、道义地区50平方公里沈北平原森林公园及东部40平方公里山地森林等大型绿化网络空间。同时规划了蒲河、长河、辽河、春晓湖、夏花湖、秋月湖、冬雪湖、万泉河生态湿地等景观水系。
"新区始终以"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也就是说'绿色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沈北新区党工委书记蹇彪说。
在创建国家生态区过程中,沈北新区累计投入近40亿元实施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乡绿化和水系建设;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源总量控制;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城乡面貌为核心,实施修路、改水、改厕工作,加快城乡整体改造步伐;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加大水体水系治理和空气污染的整治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区经济、社会、环境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生态区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要求。
--投资4.5亿元高标准实施路网、水系、滩地、山体、村庄、广场等绿化美化工程。累计植树1000余万株,新增林地面积1212.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5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2%。
――投入4亿多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建成新城子、蒲河北、虎石台(北厂区)、南小河和辉山湿地等5座日处理能力总计8.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今年又启动建设了虎石台(南厂区)和道义等2座日处理能力共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100%。
――投入近5亿元实施蒲河、长河等水系的综合改造工程,改造完成的河流已经成为集防洪、蓄水、生态、休闲和观赏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河。
――实施集中供热供暖,推进节能减排,建成了6个大型集中供热热源,拆除了71台10吨以下非工业生产燃煤锅炉,对保留锅炉全部进行脱硫除尘改造,三年来,共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700余吨,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3天,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45家小造纸、小化工、危化企业等环境污染企业,搬迁50余家不符合规划的企业,对13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目前,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已经全部退出新区,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2亿元,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11.2%,单位GDP用水量下降5.4%,主要污染物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50%。
--实施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截至目前,共动迁45个村屯,建设12处总面积158万平方米回迁小区,2.1万户居民喜迁新居。通过开展"城市环境整治"、"百村环境整治"、"绿色社区"、"绿色村庄"、改水改厕等建设工程,建成清水、兴隆台两个大型农村垃圾压缩中转站,通过"村收集、乡集中、区中转处理"的运行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村地区垃圾排放问题。目前,全区80%的涉农乡、镇(街)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标准,新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区,蒲河新城大溪地社区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迪拜国际最佳范例(中国)推动奖,尹家乡曙光村获得"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创建国家生态区中,新区坚持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不入区、不符合产业方向的项目不入区、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入区的原则,2006年以来,先后引进409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否决100余个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不合规项目。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经建成辽宁中稻、大陆激光2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董楼子村、曙光村、创业村3个循环经济试点村。
三年来,新区相继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国名优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联系点)、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辽宁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最具发展潜力区等多项殊荣。(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