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每当购物时看到不锈钢制品,抚顺特钢退休职工李庆恩总是感慨万千。 60年前,他所在的班组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绝对算当时的高科技。此后,第一炉超高强钢、第一炉高速钢和第一炉高温合金钢也在此陆续问世,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和第一艘潜艇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及国防工程上都深深刻下辽宁的大名。
可老李也 “抱怨”,他多希望能年轻20岁,因为企业的科技新产品已被应用到“神五”、“神六”和“嫦娥一号”等航天工程上。
60年来,辽宁用科技创造“第一”的脚步从未停歇,新中国“第一”的摇篮已是一片科技创新热土。
1965年,辽宁有科学研究机构 124个,科技人员18.7万人,与1949年相比,科研机构增加14.5倍,科技人员增加44.6倍。到2008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达20.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4.8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23.6%和29.8%;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1453个,高校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396个,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590个。
不断改善的科技发展宏观环境,形成了鼓励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8年,全省科技人员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8万篇,比2000年增长65.5%。出版科技著作2119种,比2000年增长12.8%。 60年来,辽宁专利申请累计达181363件,专利授权累计91244件。
国际金融危机让老李为厂子忧心忡忡,但科技再一次让他心里亮堂起来。目前,企业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形成了一个团队,冲刺增加人无我有的产品产量。 1至7月新产品开发量达到了46385吨,新增客户合同总量占全部合同量的10%,填补国内空白的自主研发产品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
目前,辽宁已逐步建立了一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平台,依靠科技进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辽宁特色的工业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宏观环境下,企业科技活动日趋活跃,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2008年,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274.2亿元,占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比重达74.4%。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由2000年的25.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8亿元,年均增长23.7%,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60.6%提高到74.2%。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135.4亿元,比2000年增长6.7倍,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19.7亿元,是2000年的5.2倍,新产品销售率达7.9%。这表明全省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增大,其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刘大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