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鹏在手绘地图
画得不如变得快
一座城市的变化究竟有多好、有多快,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最有体会。
古稀之年的张家鹏退休前是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他和老伴都是闲不住的人,自从退休以后,老两口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后来,更是爱上了“骑车逛津城”。
从2003年起,两个人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出门,在天津城里到处“转悠”,而且专门喜欢去那些没走过的地儿。只要在报纸上看到哪里有了变化,他们都要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出门前,张家鹏都要提前在地图上标出行走路线,可是,普通地图上的字太小了,戴上花镜看也很吃力,于是,能写会画的张家鹏决定:自己画一幅大地图。
说干就干。他找来一张乒乓球案大小的白纸,把普通地图的比例放大四倍,历时半年,真的画出了一幅两米高的大地图,这下,出门找路就方便多了。
可是,张家鹏很快又发现,天津的好多变化在地图上都没标出来。“比如哪里道路拓宽了、哪里新建绿地了,原来的地图上都没有。”于是他又萌生了把天津市的变化记录在大地图上的念头。
从那以后,每次出门,他都细细观察城市里的变化,把它们记在心里,回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一笔一笔画到大地图上。很快,地图上就布满了粗细不同、颜色各异的线条——道路变宽了,用粗线条描出来;哪里多了一个小花园,用彩笔标出来;海河上又新添了一座桥,把它画出来……几乎每隔几天,地图上都会出现新的内容。
多年来为人师表,养成了张家鹏严谨、细致、认真的做事风格。“既然决定做这件事儿,就要把它做好。”为了把家乡的变化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几年来,他和老伴每天都坚持骑车出门,走的路程越来越远,为了不错过风景,来回走的都是不同的路线,日日如此,风雨无阻。
白天采风,晚上画图。正因有了这个情结,张家鹏对城市里的每一处微小的变化都很关注。
“哪里要修桥了,动工时我先去看看,建到一半时我再去瞅瞅,等它建完了我再去一趟。看着它一点一点地完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心里特高兴。”张家鹏发自内心地说。
这些年来,只要是新增的建筑——“天津之眼”、小白楼音乐厅等等,他和老伴几乎都去过了。就这样,大地图上增添的内容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漂亮。然而张家鹏却发现,不管自己走得多远、走得多快,也永远都跟不上天津城变化的脚步。
“不可能赶得上,变化太快了!同样一条路,过一两个月再走一次,就有了新变化,在地图上根本画不过来。”尽管有些无奈,但张家鹏感到更多的还是欣慰与自豪。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亲眼目睹了家乡60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里感触颇多。
“记得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天津城里全是小马路。那时我去小白楼买东西,觉得那是全天津市最繁华、最好的地方。现在你再看,到处都是‘小白楼’,而且更美、更繁华!”
如今,张家鹏已经把大地图收起来了。虽然不再画地图了,但他和老伴依然保持着每天出去“转悠”的习惯,有时还带着孙女一起走,让孩子也亲身体会一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谈起近期的打算,他说:“滨海新区现在的发展不得了,有时间我和老伴一定去好好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