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柳无忌、李广田、卞之琳、王学仲……这些在我国各学术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界泰斗,让人肃然起敬,他们都是南开大学的一代名师。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90周年,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转中,南开大学一代代师生传承下来的南开精神,已成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大师们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便成为这一精神的见证。然而,曾经汇聚了几十位大师、被称为“教授村”的南开大学东柏树村,在如今的南开校园里却鲜有人知道,成为一片即将被湮没的荒凉之地。近来,一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学者后代呼吁,对东柏树村进行保护,恢复其历史及人文价值。本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们也对其做了考察,“留住高校文化遗产,就是留住大学精神,也是留住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召集人穆森说。
【探访】
昔日教授村残破无人知
沿着车水马龙的卫津路,走进南开校园,在高大的杨树间,一片宁静的瓦顶矗立在那里。一面高墙把它隔出了人们的视线,这里就是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南开教授村——东柏树村,据说原来叫“百树村”。东柏树村位于南开大学东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地图上,这里还是校园里的花园和荷塘。经过抗战洗礼,南开复校后,这里被开辟为各位教授的居所,留下许多名师、大儒生活的痕迹。但随着教授们纷纷搬离,东柏树村逐步演变为大杂院,最后湮没无闻。
与满眼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南开园相比,隐藏在南开一隅的东柏树村如今已残败不堪、无人问津。记者向校园里往来的十几位师生、员工询问东柏树村,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而在校园内立起的多处导向路牌上,也没有东柏树村的身影。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丛丛大树密布的后面找到一排平房。这是9座双拼西式平房,从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学者后代的描述中可以断定,这里就是东柏树村了。一条红砖铺成的甬道已经长满青苔,山墙斑驳、房体残旧。其中几间住着普通居民,剩下的都被空置下来,当年无数知名教授、科学家和社会名流汇聚的居所,如今静悄悄地注视着时代变迁。
【讲述】
见证南开重要历史节点
今天的南开人对东柏树村一无所知,但曾在这里长大的名师后代们却对这里有着一份难言的情愫。面对行将湮没的东柏树村,他们的心中百味交集。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之子邢沅说:“东柏树村的名人不胜枚举,许多难忘的历史就发生在东柏树村。1931年12月,‘二次变乱’后,伯苓校长每日白天去广东小学办公,晚上则回东柏树村23号。各课主任返校后分住东柏树村3号至23号。从此,东柏树村冠盖云集,俨然成了南开的政治中心;1937年7月,日寇轰炸南开园,杨石先、黄子坚在这里毁家纾难;1947年3月,伯苓校长返津下榻东柏树村42号;8月,在国民党的大搜捕中,周基堃、吴大任、邢公畹在东柏树村家中保护进步学生;1951年、1957年,周恩来总理两次视察南开都到过东柏树村。几辈南开人生于斯、长于斯,它是南开历史的一个节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它、爱护它?”
【保护】
珍存高校整体历史格局
目前,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正在进行。在实地调查阶段,南开区文物普查部门已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校内建筑群等文物点进行了调查。令人忧心的是,高校历史遗迹遗存并不理想。据了解,南开大学内曾名人荟萃的西柏树村被拆毁,解放初期修建的东楼被铲平。如今,支离破碎的东柏树村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
这些名人、大师的足迹即将彻底灰飞烟灭,令本市一些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志愿者们非常心痛。志愿者朱起鹏说:“历史建筑是校园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最好体现。学校需要建设,硬件设施需要发展。新建的教学楼和宿舍不断涌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然而,作为文化圣地,为何不能舍弃那毫末的地皮,为高校百年悠远的文化积淀留一方空间呢?现在要保护的不只是东柏树村,拥有悠久历史的高校都应对其保存下来的整体历史格局进行保护,珍存这些建筑的历史价值,让学者的精神、一座学校的精神得到永存!”(记者 苏莉鹏 图片提供 朱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