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市第二批高校毕业生公益岗位的报名工作拉开帷幕。在报名现场,记者看到,前来报名应聘公益岗位的高校毕业生热情高涨。如今,本市首批选聘的3200名高校毕业生上岗已经一个多月了,很多人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怎样的考验?他们是否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毕业生从公益岗位上离开。从报名时的热情似火到工作不久便另谋高就,嫌薪水低、缺乏社区工作经验是他们“跳槽”的主要原因。
【报名现场】
公益岗位女大学生更青睐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和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时,公益岗位报名登记办公室门前已排起了长队。该局劳力科科长吴飚告诉记者,不到两个小时,已经有四五十人报名公益岗位,不过与首次选聘时相比,报名人数有所减少。吴飚分析,报名人数减少的原因和选聘时间有很大关系。“首次选聘时,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现在大部分毕业生已经就业,因此报名人数自然会有所减少。从报名者性别来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6∶4。”记者了解到,“工作稳定”“离家比较近”成为公益岗位受女大学生青睐的主要原因。
【记者调查】
部分学生还没上岗就跳槽
26岁的张栩是首批被选聘到公益岗位的高校毕业生之一,目前在新兴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保险报销工作。上岗一个多月,她和社区里其他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相处融洽,“老人”也乐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她,因此她很快便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在其他社区,出现了新、老社区工作者不能融洽相处,“老人”不肯教“新人”工作知识等现象,使新上岗的高校毕业生十分苦恼。张栩告诉记者,当初和自己一起到新兴街公益岗位报到的10名高校毕业生中,有两名在上岗前因为“工资较低,又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等原因放弃了在公益岗位锻炼的机会。
【专家观点】
改变就业观念别只看“钱途”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本市高校毕业生达到11.4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公司纷纷裁员,使社会无业人员、被裁员工、农民工进城就业人员和应届毕业生这四大就业群体“碰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十分严峻。据统计,今年一、二月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10%。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批公益岗位,被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可在公益性岗位进行1至2年的工作锻炼,在工作期间能够领取到岗位工资补贴及五项全额社会保险补贴。针对一些高校毕业生因为待遇不高而离开公益岗位的现象,这名负责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和家长应改变就业观念,不要认为只有到大公司、大企业才算是“找到了好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把握住就业机会,使自己在岗位上得到充分的锻炼。记者 于海珍 摄影记者 崔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