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期,我国甲型H1N1流感新增病例呈持续增加趋势,随着秋季开学的临近,本市学生集中返校,外地学生和国外留学生陆续返津,流感在学校范围内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大,特别是开学前后一周,是疫情防控关键期。为此,市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立即行动起来,做好秋季学生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高校学生返校后前7天每天测体温,中小学及托幼机构学生每日晨检,同时避免举办大型室内集会活动,开学典礼可在室外操场进行,或以视频、分年级、分班形式进行。
开学后一周健康每天监测
市教委要求,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监管,落实开学前一周学生健康情况报告,做好开学后一周学生健康情况监测,严密组织学生聚集和大型活动中的流感防控工作。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校医院(保健站)要会同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共同做好返校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工作。
学生返校过程每日监测,特别是学生返校后前七天要严格管理。高等院校每天对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通过观察、询问等手段,重点做好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结膜充血、皮肤黄疸等重点症状的监测。尤其要关注外国留学生及来自疫情高发省份学生,按照“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认真做好管理工作。中小学、托幼机构要坚持每日例行晨检。
避免办室内大型集会活动
学校、托幼机构开学一周内,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可要求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提前一周到校并实施一周的在校医学观察。避免举办大型集会活动,尤其是室内大型聚集性活动。开学典礼可安排在室外操场进行,或以视频、分年级、分班的形式进行。学生军训及国庆期间集体性大型活动要有完善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预案,如出现发热(≥37.5℃)、咳嗽、咽痛、流鼻涕或鼻塞、肌痛、头疼、发冷和乏力等流感样症状,不得继续参加大型活动。在出现此情况时,除应立即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外,承办单位还要及时将患者送往就近的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与治疗。
高校设立隔离备用宿舍
由于本市防控策略的调整,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由区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对辖区内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及健康随访,学生健康随访由校医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具体实施。高校要加强隔离备用宿舍的准备,严防和应对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传染病在校内的暴发流行。各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至少要安排20间的传染病备用宿舍区,以备发生传染病时使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高校校医院(保健站)以及中小学校要对有关医务人员给予重点保护(防护口罩、保证休息时间等),防止被感染。同时,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院实习学生的预防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按医护人员保护方案保护实习人员的健康。
9月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在开学前后大力开展一次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校园环境卫生,特别是对教室、食堂、宿舍、厕所等重点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同时,结合学生入学教育,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倡导维护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任课教师要加强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9月份各区县卫生局、教育局要联合开展学生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