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天津 |
南开大学建校90年系列报道:迈向国际一流脚步坚实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09-08-02 08:59:49 |
概要:年初,温家宝总理视察南开大学时,对南开的道路、品格和精神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指出“南开永远年青”。这是对南开大学90年发展历程的形象概括,也是对南开未来发展的希望和鞭策。 |
|
|
|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年初,温家宝总理视察南开大学时,对南开的道路、品格和精神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指出“南开永远年青”。这是对南开大学90年发展历程的形象概括,也是对南开未来发展的希望和鞭策。
一座90年的名校,一座永葆青春的学府。南开人学习温总理的讲话,回顾90年的历程,对“南开永远年青”的理解和认识里也油生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90年来,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拼搏、创造积累,在育人模式、科研创新、奉献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核,独有的品格风貌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应时求新,南开精神内核
“日新月异”的校训,将与时俱进的创新作为南开永葆青春的内核,应时求新的价值观念不但体现在办学、治学的宏观思路上,也体现在南开传道授业的具体细节里。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把自身的发展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考量,放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坐标中去定位。上世纪70年代末,在很多思想禁区还没被打破的情况下,南开大学与北美精算学会合作,在国内综合大学中率先开办精算研究生班培养师资,又率先在本科保险专业中建立精算方向,填补了国内保险业人才需求的空白。在一些高校对恢复社会学科还摇摆迟疑时,南开率先开办了社会学研究班,培养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社会学专业人才。
近年来,南开大学在办学体制上大胆突破。与天津大学实现校际合作办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兴建泰达学院,与天津大港区合作建设“滨海学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创建一流的医学基地……大胆创新尝试,牵手社会资源,嫁接自身优势,打造了一个个新亮点。
学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上也体现了应时求新。南开大学以“人所少有,我所专长;人尚未及,我能先登”作为学科建设目标,创立了诸多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改革开放初期,便创立了金融、旅游、生物化学等社会急需学科;2002年到2005年的3年间,又新增了16个新专业;2007年,配合滨海新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园的建设成立了药学院;2009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增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口腔医学”等新专业。在社会需求中发现服务的接合点。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南开大学从创新校内管理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入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同时,为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对青年杰出人才实施重点资助计划和《南开大学“希望之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青年教师国内访问,一系列的培养计划形成了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系统工程。2001年,南开大学在全国高校首创“伯乐奖”,倡导了一种倾心举才、育才、甘为人梯的伯乐精神,在数学和光学等领域迅速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团队。
良好的氛围和机制,吸引了优秀人才云集。34岁的沈月全是中国“973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文学院教授意西微萨·阿错33岁已成为汉藏语系研究领域中一颗举足轻重的新星;现代光学研究所青年教师刘海涛不到30岁便在微纳米光学领域做出重要成果,入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Nature)。李毅、王磊、程鹏、李翔海、白志鹏……一批青年教师接过领军的接力棒,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栋梁。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南开大学是“早行人”。上个世纪90年代,首创了经济、管理、法律复合型试点班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80高龄的申泮文院士利用电脑课件教授化学元素周期系,革新教学方法,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文学院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发的用于教学的桌上语音分析系统,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语言学教学,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创新教学理念,在全国首推研究生招生“体检式”面试、研究生分类培养,率先实行社会实践导师制,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奖学金、大学生创新“百项工程”等等。南开学子张磊、易龙、刘海峰,先后为南开捧回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董昭首次提出“人群聚集风险”概念,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陈伟健获得“全球Java大师”程序设计大赛学生组冠军;文学院毕业生吴晓燕成为中国青年创业能力大赛第一位女性全国总冠军、“中国最具创业潜能青年奖”获得者……众多青年学子在南开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成长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春华秋实,一批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在南开园诞生。近5年来,南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以上奖励1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万余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2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五年的评选中,南开教师3次入选。在基因芯片、手持阅读设备、绿色农药、新能源开发、基于稀土和过渡混合金属的三维纳米管状聚合物、保险指数、公司治理评价等应用学科领域,南开创造了多项第一。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说,只有不断吸纳时代活力,扩充自身内涵,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吐纳求新,才不会被高歌猛进的时代步伐远远地抛在后面。正是对时代的敏锐把握,潮流中的潮头意识,让南开大学日新月异,永远年轻。
奉献社会,南开品格内涵
奉献时代,服务社会是南开“允公允能”校训的具体实践,90年来,南开大学始终坚持“公能”意识,在社会的需求里自觉担当,发挥“智库”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化学家、南开老校长杨石先,提出了“发展学科,繁荣经济”的办学原则,许多教授携多年的学术、科研积累,投身祖国农业发展急需的农药化学研究,使中国在农药领域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我国应用化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维安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推出中国第一个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被经济界誉为“李治理”。法学院教授程宝库建言治理商业贿赂,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采纳。
在国家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中,南开的科研力量在新能源领域里发力。以南开光电所“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技术为支撑成立的天津津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起年产10兆瓦非晶硅和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少数厂家的垄断,产品远销海外;国家863重点课题“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试验平台与中试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其中试产业化公司“天津泰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保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开始建设中国第一条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中试线;太阳电池二代技术——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国内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基地将落户滨海新区。
在人文社科领域,南开大学身手不凡。作为国内高校唯一的国家级研究院,中国APEC研究院集南开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金融等众多重点学科于一身,连续10多年为国家领导人参加APEC会议提供了300多篇高质量的咨询报告,被外交部誉为“高校社科研究与国家决策相结合的典范”。
随着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开大学集中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立了滨海开发研究院,围绕新区建设乃至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研究。“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改革方案设计”、“天津滨海新区战略规划研究”等课题已经完成。
滨海新区生态与环境、生物医药、绿色化工、软件工程、航天科技等方面的研究相继展开。据初步统计,目前南开教师已承担了与服务滨海新区相关的课题项目千余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71个,省部级项目341个,全校半数以上的教师和一大批研究生都参与其中。
在育人上,南开始终把培养“为公奉献的意识”和锻造“为公奉献的能力”作为育人的两大根本,贯穿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中。
从“师表”抓起,实现“全员”育人。学校推出研究生导师学德兼导制度,对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提出明确要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塑造学生人格的有益补充,各种社团、研究会、协会形成同学们自觉实践奉献他人、回报社会的有效平台,从“做一份义工”的新生暑假作业,到暑期社会实践、毕业社会实践,“公能”要求贯穿始终,实现“全过程”育人。
求精求强,特色南开之路
有着优秀传承的大学,在其生生不息的发展进程中,总是透溢着积淀深厚的独特气质和品格。而这独特的气质和品格,决定着独特的道路。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自建校以来,在风雨兼程的挑战中,南开造就了愈挫愈奋的坚强品格,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走出了一条求精求强的特色发展之路。
曾是南开学生的陈省身曾回忆说:“南开的数学系那时以脚踏实地见长。”战争时期的南开,以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严要求名播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依然坚持“精强道路”,用基础学科“强基”,以教学质量立本。始终把“抓基础、重质量、求创新、严学风”作为夯实基础的“纲”。当“大而全”是世界一流大学必由之路的说法盛行时,南开仍执守着“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理念,并与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长路对接。
学科建设强化精品意识,不做简单加法。在经济、历史、数学、化学等传统强势学科不断打造学科亮点。在近两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南开有10个二级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7年至2009年最新一轮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南开化学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理论经济学和历史学位居第二,数学位居第三,工商管理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三,社会学与南京大学并列第三。
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精而不杂,注重优化结构。从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专任教师的数量从1421人仅增加至1848人,然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了将近70个百分点,主要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年龄日趋年轻,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跨(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大大增加,师资队伍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教学上勇于探索,磨砺精品。南开大学组织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开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2门,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形成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带领下,南开数学所形成了张伟平、龙以明等为领军的“数学军团”,在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方面、哈密顿系统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组合数学、微分几何、非线性分析、低维拓扑等领域也成绩骄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些项目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南开大学以“文、理、工交叉”为特色,促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化学、哲学、法学等多学科融合,组建了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清洁生产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在循环经济理论与规划、清洁生产与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教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物理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泰达应用物理学院,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国内本领域科研条件最好的研究机构,其中超快光子学实验室达国际领先水平,使南开应用物理学科站到了世界前沿。中科院《世界科学中的中国》研究报告指出,在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以1999年至2003年SCI论文数量排序,南开大学居世界第四位,位列亚洲首位,这是中国化学研究机构在其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上进入世界前列的重要记录。
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南开大学已经把求精求强的理念,演绎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瞄准国际化,注重内涵的跨越发展之路。
在90年的风雨兼程中,南开大学用坚实的脚步走过四季,走过自己,伴随新的世纪,迎着新的机遇,在更高的起点上,确立起发展的新坐标:面向世界,兼容并包,打造着国际化的未来。青春学府,活力南开,在打造国际一流大学的长路上,南开脚步铿锵。 (记者 汪伟 通讯员 郦平冀)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