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images/2009-07/08/124698268274512542652926128617.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患者排长队等待贴“三伏贴”的情景 图片由天津市公安医院提供
再过几天就要入伏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来临,这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许多患者都早早到医院预约,准备从头伏开始贴“三伏贴”。
纵观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大医院利用“三伏贴”治冬病的疗法都做得风生水起。每年夏季,在医院排队等候贴“三伏贴”的患者都络绎不绝,有的更在医院门口排起长队,人们对“三伏贴”的喜爱与信服可见一斑。
然而,“三伏贴”究竟起源何处?最早又是何时、何地开始广泛应用于治疗的呢?记者经过多方走访,查阅了大量资料,惊喜地发现,“三伏贴”的“老家”竟然就在天津。
“咳喘膏”因为只在夏伏季节贴用,因此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三伏贴”。自从公安医院有了“三伏贴”以后,每年入伏的那几天,医院内外都挤满了等待贴“三伏贴”的人们。
今年71岁的高淑珍退休前一直是公安医院中医科的大夫。据她回忆,从她来到公安医院上班的那天起,每年夏季都是医院里最繁忙的时候。
“每年一入伏,针灸科的大夫们忙不过来,医院就抽调中医科、内科、检验科、放射科、药房等科室的同事们过去帮忙。”
其实还不到入伏的时候,医院里就已经开始忙碌了,因为要为制作“三伏贴”提前准备药材。根据“咳喘膏”的药方,医院采购了药材后,送到药厂去加工,研成碎末后送回医院,再进行配制。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只能医护人员自己动手制作药贴。
“做药贴需要大量的姜汁,自己挤姜汁太慢了,怎么办呢?我们就和食堂的厨师商量,用他们专门挤大白菜馅儿的工具帮我们挤姜汁。”然后,大家用姜汁将配好的药末调在一起,再做成药贴。
高淑珍说,三伏天她和同事们要从早忙到晚,两手不停地做药贴,手指都被染成了黄色。因为药贴使用时必须是新鲜的,所以只能提前一天做出来,还要放在冰箱里“保鲜”,直到伏天过去,他们才能松一口气。
之所以那么忙,就是因为前来贴“三伏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时我家住的离医院不远,我记得早晨起来我去上班,还没走到医院呢,就看见医院门口全是人,排着长龙,还转了好几个圈。好多人凌晨就来排队了,还有很多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住在亲戚家等着贴‘三伏贴’。”
“三伏贴”大受欢迎,却累坏了医生和护士。中医科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于是医院把一楼大厅腾出来,专门用于贴“三伏贴”。那时候,大厅里没有空调,医生和护士全都汗流浃背,但依然认真工作,为患者拔火罐、贴膏药,一丝不苟,就连吃饭都得轮换,急急忙忙吃上几口,就得赶紧回到工作岗位。
在高淑珍的记忆里,三十多年来,每到伏天,医院里的情形都是如此,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她自己在退休后,每年一入伏,还要回到医院去帮忙。
“这么多年过去了,群众贴‘三伏贴’的热情还是有增无减,说明这种疗法已经深入人心。”高淑珍感慨而又有些自豪地说。
并非谁都适合“三伏贴”
经风历雨,转眼“三伏贴”由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那么,这个小小的贴膏到底依据了哪些中医理论,防病的医理又是什么呢?是否如人们以为的那样,对男女老幼都适用呢?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刘贵颖。
刘主任介绍,在我国古代,运用贴膏治病的方法由来已久,而“三伏贴”目前可查的文字记录就是清代张璐编撰的《张氏医通》。《张氏医通》中提到“三伏贴”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共为末,入麝香,以生姜水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哮。”后人根据这一疗法,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因此要根据一年四时之气的不同特点来适时调整人的饮食起居和精神意志,使人体之气与自然四时之气取得和谐统一。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失调,有余或者不足,都会造成疾病。对于冬季寒时容易加重的咳喘病,多为阳虚而阴寒内盛引起,夏季时,阳气较旺,因此病症较轻,此时扶阳最适宜。《内经》中说:‘春夏养其阳,秋冬养其阴。’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冬病夏治的依据。”刘主任说。
而“三伏贴”之所以能达到防治冬病的目的,是因为伏天人体毛孔张开,在相应穴位贴敷膏药,药物能很好地渗透皮肤,通过刺激穴位和舒通经络,起到固本扶阳和祛除病邪的作用。
不过,刘主任也提醒大家,“三伏贴”并非对所有人都适合,它主要适用于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咳喘病,对阴虚内热导致的病症并不适合;而且,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皮肤很容易过敏的或贴敷部位皮肤破损的、患有支气管扩张的人以及孕妇等,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天津首创“咳喘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入伏的头一天,位于天津市成都道的一所医院里,一位中年医生正在给一位病人治病。
只见医生先在病人背部的几个穴位上拔上火罐,火罐除下后,又在穴位上贴上几个贴膏,然后对病人说:“好了。”
病人边整理衣服边对医生说:“张大夫,您这几贴膏药还挺管用,去年伏天我贴完以后,您猜怎么着?到了冬天,我的老咳喘还真见轻!这不,今年一入伏我就又到医院来了!这贴膏药啊,可比那‘瘢痕灸’好受多了!”
看着病人高高兴兴离去的背影,中年医生也欣慰地笑了。
这位中年医生就是天津市公安医院针灸科的张宗文。
从1961年起,张宗文开始用“瘢痕灸”为一些哮喘病人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瘢痕灸”疗法是先在病人背部的几个穴位上用艾柱灸治,而后贴上几贴小膏药,让病人回家后吃些“发”性的食物,将体内的寒毒“拔”出,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疗法针对咳喘病的治疗效果不错,但是病人也比较痛苦,因为“拔”出寒毒时,皮肤会起疱、化脓,进而在皮肤上留下瘢痕。能不能找到一种既能治病又能让病人不感觉痛苦的法子呢?
张宗文开始潜心摸索。他不断总结自己从医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并利用业余时间翻阅大量医书,最后,从《张氏医通》中得到了启示。
《张氏医通》是清代张璐编撰的一本著名的医书,其中提出了“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穴位贴膏药治疗咳喘病”等方法,张宗文和科室的同事们以此为根据,不断研究、琢磨,于1965年的夏伏季节,试着用贴膏为十位咳喘病人治病,病人都反映效果不错,在冬季时咳喘症状有所减轻。
1966年夏季,公安医院针灸科正式使用改良后的“咳喘膏”为近百人治疗慢性咳喘病,很快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随后,要求就治此种方法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到1983年伏天,预约挂号的患者达到了一万人次,大约每天就要贴治一千人次。
公安医院的“咳喘膏”火了!每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前来公安医院预约贴“咳喘膏”的患者都有增无减。三伏天贴“咳喘膏”能治老慢性支气管炎的消息不胫而走。
“咳喘膏”叫响全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公安医院运用“三伏贴”防治咳喘病的事引起了天津市卫生局的关注。
1970年,应天津市卫生局的要求,公安医院提交了《中药贴治500例慢性气管炎疗效观察》的科研材料,受到市卫生局的肯定,并被列入科研计划。
1971年3月,根据天津市“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工作会议”精神,公安医院成立了慢性气管炎科。6月,公安医院工作人员代表天津市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工作会议,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咳喘膏”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被大会列为全国18个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会后由卫生部牵头,组建了以天津公安医院为主、有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参加的“天津市咳喘膏协作组”,进一步开展观察研究,攻克无效病例。
为了更好地发挥“咳喘膏”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公安医院中医科、慢性气管炎科的全体医生继续研制和改良“三伏贴”。
最初,“咳喘膏”的药剂主要针对的是寒型咳喘病。新中国成立后,公安医院研制出了“咳喘膏2号”,专门针对热型咳喘病,经过临床使用,疗效也不错。后来,针对不同病情,又相继增加了几种剂型。
据田世祺、崔文琮、高淑珍等退休老大夫介绍,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咳喘膏”的改良和发展,中医科一辈又一辈的新老同事们同舟共济,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度过了许多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那时候大家的想法都很单纯,就是治病救人,完全不去想个人利益。有了‘三伏贴’,又研制出了‘四季贴’,后来又有了‘三九贴’。有时为了一个课题,大家经常下了班不回家,积极探讨、反复论证;有的老大夫在自己身上拔罐、实验,确保安全后再给患者使用,特别让人感动。”崔文琮回忆说。
由于在预防和治疗慢性咳喘病上取得了卓越成效,1978年,公安医院研制的“咳喘膏”受到了“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的表彰。
半个世纪以来,“三伏贴治”已成了公安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老一辈医学专家对待医学的严谨、对待患者的负责会被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现任中医科主任刘鸿说。
在医院资料库的文件柜里,整齐地排列着一本本厚厚的卷宗,上面分别注明:1969年,1970年,1971年……打开卷宗,里面清楚地记载着半个世纪以来,医务人员为根治哮喘所做的大量科研和临床实践工作。在公安医院医务人员的心中,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巩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