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质量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2012年以来媒体最关注的热门词语中,与空气质量有关的PM2.5自然属于其中之一。那么咱津城的空气质量究竟如何?市民对津城空气质量又有怎样的感受?日前,记者翻开近年来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发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都在83%以上,各项污染物也明显下降。为了使市民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本市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千方百计让津城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幸福故事
收起红纱巾摘掉“黑帽子”
近年来,一提到空气质量的改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津城每年的“蓝天数”又增加了多少,烟尘、粉尘减少了多少。那么,近几年除了监测数据上津城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以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有感受?日前,一位见证了津城十多年变化的“老河北”讲述了她在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空气质量变化。
家住在河北区团结里社区48岁的包阿姨,已经在河北区居住近20年了。包阿姨回忆说:“记得以前我家附近到处都是高耸的烟囱,天天冒黑烟,特别熏人。上下班的时候戴着一块纱巾遮住脸,避免烟囱冒出的烟中带出的细小颗粒打到脸上,也可以保护自己的皮肤不受污染。”
“这块纱巾一戴就戴了快十年了,这是以前出门的必需品。”包阿姨一边说一边拿出来一块红色的纱巾,“近年来因为绿化、环保等改善,再加上工厂拆迁等一系列原因,空气质量确实好转了,呼吸到的空气也更清新了,耸立了十几年的烟囱也慢慢消失了。现在上下班的时候虽然还有部分汽车尾气的存在,但是粉尘、扬尘等已经少了很多。所以我觉得没有戴纱巾的必要,把戴了十几年的它彻底收起来了。”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到了春天,每到刮风的天气,满天都是黄沙,风一吹,眼睛里就会进沙子,出门忘记关窗户的话,回来后屋里桌子上就会落满厚厚的一层土。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少多了。”包阿姨说。
“我还是个摄影爱好者,特别喜欢拍天津的美景。在我印象中前几年的天空像是戴着一顶‘黑帽子’,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则都是被灰色薄雾笼罩着的整个城市。前几年拍完照片之后我总是嫌天不够蓝,还要找人帮我修片。空气质量变好之后,天比之前蓝多了,拍完照后需要修改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包阿姨对记者说,她平时很关注本市的空气质量,通过看报纸了解到今年本市一年内蓝天数已经达到了近300天,“生活在这样越来越好的环境里,我的安全感也更强了。”
环保局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见证津城空气质量变化
蓝天数逐渐增多污染物浓度下降
“2001年之前监测空气质量,我们大多数都要手工操作,当时的情况是我们要扛着很笨重的测量设备到监测点位上去测量,基本上是1个月测20天或者是隔天测量。毕竟不能保证24小时全线的测量,再加上空气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测得的数据不够精确,也很不方便且费时费力。2001年后我们开展了自动监测的方式,每5分钟出一个数据,不用扛着设备到处跑,比之前方便了很多。并且2001年之前空气质量监测的点位并不多,2001年至今本市已有27个点位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再加上采取自动监测方式,监测到的数据覆盖面更广,也更能反映空气质量的真实状况。”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陈坤对记者说,“近年来,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津城重污染天数逐渐减少,蓝天数逐渐增多,此外,一级优天数也呈递增趋势。我记得,2001年的蓝天数是全年174天,今年截至目前的蓝天数已达到293天,增长了100多天。”
空气质量的改善不光体现在蓝天数的增加上,污染物浓度的下降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本市2001年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76毫克/立方米,今年年均值为0.045毫克/立方米;2001年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53毫克/立方米,今年年均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2001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67毫克/立方米,今年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值为0.103毫克/立方米。“上面的数字都是截止到本月18日的均值,从数字上能很直观地看出空气质量的改善。虽然数字上减少的只是零点几毫克,但这是本市一直努力改善环境的成果。”
“PM2.5从去年开始受到公众关注,但我们并不是从去年才开始这项工作的,2008年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做研究性的工作,到近两年才全面开展PM2.5监测工作。”陈坤对记者说,他们从今年4月份起每个月都会在环境监测中心的网站上发布当月空气质量总体情况数据,11月份起则每天公布中心城区和环城四区PM2.5日均浓度,明年2月份起监测中心网站将公布PM2.5每小时浓度,同时每个站点也都有其他污染物的具体数据。“届时不仅会每小时公布PM2.5数据,还将增加预报功能。有了这项功能后,市民就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本市的实时空气质量,也能选择出门时间,避开高污染时段。”
多项举措让空气质量更好
开展“煤改燃”
从今年起,本市严格控制新建燃煤电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及环城四区建成区不再新建、扩建燃煤供热锅炉房。同时,开展燃煤供热锅炉替代或改燃,到2015年,完成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燃煤供热锅炉房改燃或并网改造。到2020年,扩大燃煤供热锅炉房热电联产和改燃替代范围,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建成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
严控“黄标车”
全面实施黄标机动车治理工程,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通过开展严控“黄标车”等多项措施,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目前,本市机动车已达200余万辆,其中“黄标车”约29万辆。到2015年,淘汰11.3万辆黄标机动车;到2020年,淘汰全部29万辆黄标机动车,严格实施国家制定的老旧机动车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同时,实行国家第Ⅳ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2015年前实行国家第Ⅳ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供应符合国家第Ⅳ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国Ⅳ油品。2020年前,实施国家第Ⅴ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国Ⅴ油品标准。
监管扬尘污染
本市将实施扬尘污染监管,深度治理工业自备电厂小火电机组,强化工业污染源管理。加强对建筑、拆迁、道路等工地和渣土运输、堆场整治的监管,开展绿色文明施工,严格执行扬尘控制技术规范,建筑施工现场必须严格设置挡风墙、苫盖等防尘措施。加强道路机扫水洗作业,控制交通扬尘二次污染。2015年前,快速路环线以内区域土石方施工现场实行全封闭作业,到2020年扩大至全市范围。
修复生态环境
本市从今年起,启建郊野公园,开展绿化、清水等工程,通过多项举措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环城四区陆续开建四个郊野公园。到2020年,建设16个郊野公园。继续实施清水工程,到明年底,完成60条河道总长344公里综合治理。规划扩大城市水面,增强水体调节空气湿度等功能,实现水质量提高、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目标。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善生态环境。到明年底,植树造林37.8万亩。加强湿地、林地类自然保护区的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