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政务服务云、基础教育云、公共医疗云“三大云群”正式开通
惠州仲恺高新区一角
惠州仲恺高新区:科技新城 宜居家园
“曾经是穷乡僻壤,如今已是繁华街区;曾经污流遍地,如今只见清流许许;曾经道路泥泞,如今展现林荫幽径;曾经埋葬幸福,如今处处欢乐洋溢……自己曾经对这座城市充满着失落,而如今却凝聚着满满的情,浓浓的爱。”
一位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工作的女子在散文中这样写道。她用女性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将惠州仲恺高新区的巨大变化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
梳理近几年惠州仲恺高新区的发展脉络,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顶层设计、产业布局,还是转型升级、创新环境,惠州仲恺高新区紧扣“全力构建现代创新型、生态城市型高新区”的战略,朝着宜业宜居的目标,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可谓一路奋进一路高歌。
体制改革出活力
人们不难忘记,2008年,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国范围内的贸易加工行业大幅下滑,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就在这一年,全国50多个国家高新区经济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新区对推动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显现。
这种效应促成了国家及地方对高新区发展的高度关注。201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出台。同年,惠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惠州仲恺高新区将陈江、惠环、沥林、潼侨、潼湖5个镇(街道)和4个工业园区揽入怀中,同时,惠州仲恺高新区被赋予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建立一级财政管理体制。
这样,惠州仲恺高新区面积扩至320平方公里,而在部门设置上则实行大部制,只设12个职能部门。
“正是有了这种顶层设计,破解了土地资源瓶颈和财政体制制约,从而形成了‘一区四园五镇’的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激发了园区的发展活力。”惠州仲恺高新区党委书记钟一尔介绍。
实践证明,这种大部制体制,扁平化管理,打造了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高科技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现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始终坚持不断优化提升符合自身发展的‘大部制’行政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权责运行,并相继推出网上办事大厅、重大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一批创新举措,在为惠州仲恺高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为惠州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钟一尔说。
“4+1”产业体系助推转型升级
近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依托终端产业优势,以TCL、德赛、华阳、亿纬、科锐、雷曼、元晖等企业为龙头,以发展云计算和终端相关产业技术为重点,形成了以平板显示、移动互联网、LED、新能源及云计算应用为主导的“4+1”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说到惠州仲恺高新区“4+1”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惠州仲恺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鹏飞如数家珍。
2009年9月,TCL液晶模组一体化项目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建成投产,加上由TCL持股50%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平板项目,TCL集团在惠州实现了背光模组、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流程上的全线整合与创新。
TCL向液晶模组上游延伸,彰显了惠州仲恺高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向高端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1年5月,惠州仲恺高新区率先发布并启动了“慧云计划”,与微软、太极、曙光信息、甲骨文(中国)等10家企业就云计算中心、软件服务云、政务云、云设计等项目签订合作协议。2012年11月2日,惠州仲恺高新区正式开通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三朵云应用”。
目前,惠州仲恺高新区以云计算产业为基础的重点产业项目达70多个,总投资近200亿元,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初选名单,也是全国惟一一家以云计算产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2012年11月29日,惠州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标志着惠州仲恺高新区LED产业集群建设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至此,惠州仲恺高新区已引进雷曼、元晖、华阳、科锐、LG、艾比森等知名LED企业数十家,涵盖LED封装、LED照明、LED设备、LED研发等环节,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杨鹏飞介绍说,近年来,惠州仲恺高新区坚持实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突出发展以平板显示、LED、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和云计算为主导的“4+1”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园区共有“4+1”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73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的企业124家、全国电子百强企业4家。2012年前三季度,园区“4+1”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123.6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