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中)带队出席2012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1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考察,先后考察了百度、联想等互联网公司。温家宝从当下互联网产业变局、创新和改革着眼,要求企业注重创新,不要墨守成规。他说,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仍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中关村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温家宝指出,中关村发展的经验,一是人的解放,让人活起来,自由地去创造。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也是中关村发展的根本。二是体制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中关村的成功之道。
事实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而海淀园作为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从诞生以来就承担着率先创新探索的重任,特别是在国家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对全国高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诞生,开创“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到获批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再到后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及至今日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无疑是我国变革与创新的试验田。
如今,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要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体制机制创新是海淀园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体制创新具有示范作用
温家宝在考察中关村时说,1987年12月,他受中央委托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调研,几个月后国务院批准了调研报告,决定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5年过去了,中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的探索和经验具有全局性的示范作用。
在中关村的发展中,海淀园总是充当着率先探索的角色。1979年,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地区的大院大所的科研人员走出院所创办实体,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途径,带动了中关村地区持续升温的创业热潮。
截至1987年,在中关村地区注册的科技企业达148家,形成了闻名中外的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并开创了中关村“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1988年5月10日,根据中央的决策和国务院批复发布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被写入条例中,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诞生,并由此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199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把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放到了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措施的位置。由此,产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主要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之后数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了以海淀园为主体的跨行政区的“一区十园”高端产业功能区。
“海淀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的试验区,从1988年开始建设以来,在国家高新区整个形成过程中,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还是管理体制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科技部火炬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淀园自成立以来,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科技创新、长期坚持国际化发展模式,都走在国家高新区前列。特别是海淀园在试验区创建伊始的全员社会公开竞聘、企业改制、搭建全球科技创新互联互通平台,包括管委会自身管理体制的探索,都对全国高新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北京市正式批复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基于海淀园国际化创新发展的创想圆梦工程和全球链接互动工程由此展开。
对接国际创新思路
为了主动迎接世界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2中关村论坛海淀专场的主题确定为“区域创新与国际技术转移”。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孙文锴在中关村论坛海淀专场上作了题为《利用海淀创新区域优势,建设全球重要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主题发言,与来自美国、韩国、葡萄牙等国的专家学者交换了意见,吸取全球创新方式与理念。
在2012中关村论坛海淀专场上,罗莎迪(WSGR)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谭柏瑞提出了“与技术转移孪生的重点环节是知识产权战略”的观点,并介绍了两种常见的技术转移方式:一种是建立合资企业或者合作企业,另一种是直接获得一项技术授权许可。他强调企业无论选择了哪种方式,其日后如何运行更加重要。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介绍了我国科技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策略。他表示,主要大国重视利用一些熟悉国际经济、商业、外交的一流人才,主导和掌控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新知识从世界各个角落涌现,并且增长非常迅速,知识、资金、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网络,国际合作必要且迫切。我国在战略目标上要抓住机遇,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靳晓明司长的演讲使我们更加清晰了园区开展国际化工作的思路与定位。”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董事萨拉·莫迪纳博士从“产业集群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作用”的视角,介绍了创新集群在欧洲的发展之势。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执行官麦特·罗博以其独特的视角带来了标准化案例。韩国大德科技园区主席李载求分享了大德建设科技园区、大德科技园中心、大德基金会的发展经验。
“这些观点对我们调整创新思路大有裨益。”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淀园的创新平台国际行
从1998年举办中关村电脑节,到后来的创新中关村主题活动,以及现在的中关村论坛,海淀园以活动凝聚创新资源的创意也已经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程。无论载体、平台、论坛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怎样的变化,海淀园通过活动烘托创新氛围,加强企业间、国际间的科技交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关村知名度的宗旨没有变,以创新活动促进海淀园与世界接轨,使海淀园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吸引世界目光关注焦点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而2012年海淀园的国际创新平台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树立了海淀园的国际形象,也对中国高新区的创新国际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带队出席世界科技园区协会主办的第29届世界科技园区大会,并在会上就“海淀园在世界交流机会中成长”进行了交流,在世界科技园区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012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带队出席2012年天津夏季达沃斯全球经济高端会议,在此期间《中国日报》以6个版的篇幅,积极向世界宣传海淀的创新环境。
2012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领导班子随商务部团组出席第七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并代表中国高新区作了发言,产生了积极效果。
海淀园在未来承担的科技创新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拓思路,从实际工作入手,在全球创新环境中寻找突破口是务实之举。为此,孟景伟提出了内生动力创想工程,即坚持开放的创新文化,营造区域内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原始创新,为核心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重点包括继续培育和发扬“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立一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中外创业者之间的商业模式、创业模式对话交流,培育一批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企业家等;实施国际合作链接工程(“双城”工程),即坚持国际化视野,借鉴硅谷经验,不断增强核心区与世界创新集聚区的人才链接、资本链接、技术链接,努力打造全球“创新之城”,重点任务包括:加强与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中心的链接,加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支持行业领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带领园区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等。(记者 纪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