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强在统一发布本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后,再次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回应了本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的民生关切。
经济增长 下行压力加大 逐步企稳回升
记者:前三季度本市经济整体态势如何?
张强:今年以来,受国内外需求不足、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本市和全国一样,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前三季度本市经济总体呈现出稳中趋缓的态势,但回落幅度收窄,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回落的幅度比上半年收窄了0.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回升。
虽然今年以来本市GDP增速有所回落,但应该看到,本市经济运行仍处于正常的增长区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增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物价调控成效明显,本市经济依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记者:支撑本市经济较快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张强:本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取得新的进展,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前三季度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6万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6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2%。二是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前三季度,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5.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4.8%,其中民营企业在津投资增长44.2%,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76.0%,本市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实体来津投资发展。三是大项目拉动有力。规模以上工业新建、技改扩能项目合计622户,实现产值1851.38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3.0%。长城汽车、嘉里粮油、三星手机等大项目新增产值均超100亿元。
CPI 四季度物价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记者:前三季度本市的物价水平的特点有哪些?未来趋势又将怎样?
张强:随着物价调控政策落实到位,本市物价水平总体呈现稳中回落的趋势。主要特点一是上年价格变化的滞后影响较大。翘尾因素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1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为67.7%,新涨价因素拉动1.0个百分点。二是食品价格涨幅依然较高。三是工业消费品价格明显上涨。从未来走势看,虽然仍存在一些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如食品价格波动、生产成本推动等,但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能够完成全年4%的控价目标。
房价 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观望期
记者:本市房地产投资、销售与价格情况如何?
张强:从投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前三季度完成投资980.76亿元,增长22.4%,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回落3个和7.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资金偏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投资增速。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到位仅增长6.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3百分点,也低于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个百分点。
从销售看,商品房市场交易依然平淡,前三季度销售面积1035.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销售额893.05亿元,同比下降0.2%,而去年同期分别为增长16.0%和28.7%。随着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逐步减弱,投机性需求受到一定抑制,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观望期,房地产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9月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比6月末增加32.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比6月末增加19.63万平方米。
从房价看,新建商品住宅交易价格同比小幅回落,前三季度平均交易价格同比下降1.6%,9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0.7%。房价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开发企业为减缓资金压力,主动降价促销。前三季度全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项目中,成交价格低于去年同期的占43.3%,平均降幅达11.4%。二是保障性住房交易比重增加,平抑房价作用明显。前三季度全市保障性住房成交420万平方米,增长42.1%,占新建商品住宅交易总量的37.9%,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三是本市严格商品房销售价格管理,制约了开发商随意涨价。前三季度,单价在2万元以上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仅占交易总量的3.2%。
就业 新增就业近7成签1年以上合同
记者:本市就业工作前三季度完成情况如何?
张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就业36.3万人,增长1.3%。主要特点:一是就业稳定性有所增加,在新增就业人员中,单位从业占到92.9%,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占69%;二是重点群体就业情况良好,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三是部分企业招工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通过跨区域劳务协作、定向定量培训、校企对接等措施,全市用工缺口有所缓解。
投资 1.5万亿投资主要靠招商引资实现
记者:本市初步确定今后4年将投入1.5万亿元重点建设10条产业链,这样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是如何实现的?
张强:1.5万亿元的投入主要是靠招商引资来实现的,财政资金占其中比较小的比例。今年本市前三季度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超过2008.26亿元,全年的话总额约为3000亿,按照这个势头四年的投资将超过1.2万亿元。所以说1.5万亿是有希望实现的,而财政投入仍将集中在民生领域,比例也将继续保持在7成以上。(记者 金学思 任悦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