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津城西南,子牙河畔,有一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清一色的白杨树如士兵般挺立,宽大的叶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欣喜地发现:一座巍峨的“城市矿山”正在平原上崛起,一幅生态农业的蓝图正在大地上展开。这里是静海——一个涌动着“绿色波澜”的静海……
“宁可GDP暂时掉下来,也要换来绿水蓝天”
子牙镇曾经是远近有名的“污染区”,村民们靠刀割、火烧,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带来的后果是:果树栽不活、地下水不能喝。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8年,静海县推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委书记孙文魁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就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宁可GDP暂时掉下来,也要换来绿水蓝天!”
破旧是为了立新。子牙镇将800多个拆旧“小作坊”整合成80家规模化公司,整体迁入镇政府的工业预留地,组建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他们高标准起步,严格限定了园区企业的环保门槛:废水、废气全部零排放;废弃物的每一步去向全程监控;企业需引进新设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
在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废旧冰箱、电视机、电脑等被一辆辆小叉车送往拆解车间,经工人简单拆分后,搬上传送带,进入大型拆解机器,被拆解成塑料、玻璃、铁、铜等各种再生资源。
把废弃机电“吃干榨尽”,向“绿色产业”要效益。如今,园区内像TCL奥博这样的拆解企业有150多家。在这些拆解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深加工企业项目也在悄然兴起。这种产业链条的逐层延伸,构建起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系统”。
废旧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在这里经过处理后,全部变成了资源。目前,园区在零排放、自消化、无污染的前提下,年产40万吨铜。此外,还拆解出20万吨铝、20万吨铁、50万吨橡塑材料……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未来,园区将着力塑造‘循环、生态、便捷、宜居’的循环经济发展‘子牙模式’,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汤桂兰说。
林海示范区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梁头镇东贾口村的刘大爷种了20多年果树,今年碰到了新鲜事:自家两亩多地果树修剪下来的“烂树枝”竟也成了“宝贝”,被县里的食用菌种繁育基地以每斤近3角钱的价格收购一空。
静海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武树培告诉记者:“我们把这些树枝粉碎后注入培养液育成菌棒,放置到林地大棚中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生长。一根菌棒从入棚到采摘期结束大概有六七个月时间,可以长出7茬菇,最终变肥返林。”
静海县运河以西地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2008年,静海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总投资10亿元开始建设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培育生态林业、壮大林下经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这里已是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静海县专门成立了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委会,统筹开发建设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经过4年不懈努力,总占地13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2万多亩,建成林下食用菌两万亩、林下养殖1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平均每亩增收8000元至1万元,年增经济效益2.4亿元,带动了周边52个村2.6万户农民增收致富。静海县台头镇姜家村种植户张起先告诉记者,他这些日子每天采收的1000多斤蘑菇,当天就被采购商买走了,“我的7亩林地,今年能净赚10多万元呢。”
身在林区放眼望去,一排排碗口粗的杨树如绿浪涌来,满目青翠。据科学测算,目前示范区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00多万吨,释放氧气1300多万吨;区内年降水量也由2003年的400毫米,提高到近两年的500至560毫米——静海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已经成为津沽大地的生态屏障、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和天然“氧吧”。(本报记者陈建强刘军本报通讯员张红)

天津市静海县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秋季一景。王瑞祥摄

子牙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被誉为“子牙模式”。王强摄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内的塑料分解车间。王强摄

静海大力开发林下循环经济,图为林下灵芝种植。袁广齐摄
静海奏响绿色交响曲
采访手记
在天津县域经济中,静海的“循环经济”闻名遐迩。
曾经,废旧物资拆解是静海最红火、最赚钱的营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村民们靠刀割、火烧,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可带来的后果是果树栽不活、地下水不能喝。
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是静海人痛定思痛的抉择。2008年,静海县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
如今的静海,既有“循环工业”,也发展出“循环农业”。出县城沿静文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十余里,即进入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蓝天下,原野上,10万亩碗口粗的白杨树如士兵列队挺立,规模蔚为壮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设施农业,这里初步形成了林地食用菌、散养家禽和棚室蔬菜、瓜果、花卉观光苗圃等特色优势产业。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和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静海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之作,静海人民在这里看到了“绿色产业”迸发的力量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在天津,人们过去把子牙镇称作“废品镇”,因为这里每家每户都从事废品拆解。虽然生活奔“小康”了,周边环境却也变成了“废品”。自从建起了循环经济产业区,这里又重现了蓝天绿水。
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小邀铺村村民袁哲中家的几亩果树又到了采摘期。看着枝头缀满的果实,袁大爷整天笑眯眯的。就在几年前,袁大爷曾含着泪亲手砍掉自家的果树。“舍不得也得砍,这片地方烧线烧得土、水、空气都污染啦,果子熟了也卖不掉……”
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军把袁大爷的经历当做典型事例向记者叙述,言语间流露出对循环经济“子牙模式”的自豪。
袁大爷所说的“烧线”是指当地的废弃物拆解产业,用火烧、刀割的方式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当时的子牙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小作坊”,可谓“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拆解行业占子牙镇经济总量60%以上,已经形成规模。
“为了使这种粗放型的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将800多个拆旧小作坊整合成80家规模化公司,整体迁入镇政府的工业预留地,组建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魏建军告诉记者,他们严格限定了园区企业的环保门槛:废水、废气全部零排放;废弃物的每一步去向全程监控;企业需引进新设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
在产业区的展示大厅,陈列着用塑料瓶做成的保鲜膜、用废弃轮胎制成的再生胶粉和炭黑以及一辆经过简单拆解的报废汽车。工作人员介绍说:“这辆报废汽车上的轮胎、发电机、汽车壳、刹车、离合器等部件,全部可以无害回收利用。”在这里,记者深切感受到“垃圾其实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在产业区内驱车采访,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处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一座座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标准厂房,一台台“吃垃圾、吐黄金”的先进设备,这是一个不断延伸着的绿色产业链条。
“我们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人才、土地资源的支撑,逐步形成了‘循环、生态、智慧、便捷、宜居’的‘子牙模式’。”魏建军骄傲地说:“这是我们静海人精心打造的成果,是静海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理念的有力证明。”
印象中,拆旧企业周围往往是烟雾缭绕,子牙环保产业园却是整齐划一的车间厂房、功能先进的拆解设备,络绎不绝的车辆每天运进废旧物资,运出“矿产”……
在子牙环保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胜达的引领下,记者走进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一进厂区,记者便看到存储区堆满了废旧的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家电。“别小看这堆破烂儿,这可是待开采的‘城市矿山’!”钱胜达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自从国家实行家电补贴后,区内拆解企业的‘货源’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几名工人开着叉车将这些废旧家电送往拆解车间,只见工作人员将这些废家电简单分解后搬上一台大型自动化拆解设备的传送带,经过粉碎、分选、化学提炼、“三废”处理,十几分钟后,设备的几个“出货口”吐出规格齐整的塑料、玻璃、铁、铜等材料。
钱胜达指着一堆被分解出来的聚氨酯泡沫告诉记者:“像这些拆解出来的‘原料’将被送往我们园区内另一家公司进行深加工处理,最终变成塑料成品销往市场。”
在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里,每天都在这样魔术般地演绎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奇迹。公司总经理王春林告诉记者:“废弃家电中含有金、银、铜、铝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有巨大的资源再利用价值。当前我国已进入家电报废高峰期,整个市场规模高达上百亿元,这为拆解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内,有160多家像TCL奥博这样的拆解企业。深加工企业也陆续进驻园区,产业链条的逐层延伸构建起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中循环系统”。
“产业园区每年可拆解150万吨旧家电、线缆等工业废料,为市场提供100万吨铜、铝等金属原料和50万吨再生塑料。”钱胜达说。
长期干旱的盐碱地怎么突然冒出一大片林地?投资10亿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如何让百姓得到实惠?记者来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一探究竟……
从静海县城驱车向西北行驶十几公里,便进入了浩瀚的万亩林海。一座座高档设施棚舍和菌业车间掩映其间。
记者就近钻进一个钢骨架棚舍,只见密密麻麻的菌棒交错排列,厚实的香菇缀满了整个棒头,冯寿云、权淑玲正忙着采摘装箱。她们都是富林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41岁的冯寿云从小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权淑玲17岁那年受伤失去了右手,成家后靠丈夫一人工作支撑整个家庭,日子过得很紧巴。
2011年初,静海县建设“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在示范区所涉及的4个乡镇16个村街试建“扶贫助残基地”:政府投资两亿元,高标准建设种植、养殖棚舍和配套设施,残疾人不用出一分钱,通过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短短两年间,基地已建设成8个专业合作社,吸纳380多名残疾人就业。权淑玲说:“俺们合作社上班的残疾人有50多个。两班儿倒,一个月只上半个月的班。每天除了摘摘蘑菇,就是收拾鸡舍,捡捡鸡蛋啥的。对于俺们这些干惯了农活的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儿。”
别看权淑玲没右手,干起活儿来真叫麻利:右肘拄着菌棒,左手轻轻一掐,鲜嫩的蘑菇就滚到了筐里。
权淑玲说:“俺们都是去年4月份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有劳动能力的就到基地上班,按劳取酬。没劳动能力的就等着年底分红。先别说挣得多少,街坊邻居问起,咱也挺直腰板说,上班去!”
“那收入到底怎么样?”记者追问道。
冯寿云爽朗地答道:“一年能有两万多元收入,现在手头儿越来越宽裕了——这不,为了方便上班,家里头前两天还特地给俺置了辆‘宝马’呢。”顺着冯寿云的手指望去,一辆宝马牌电动三轮车停靠在树荫下。顿时,棚舍内笑声一片……(本报记者陈建强刘军本报特约记者朱斌本报通讯员张红)

天津市静海县立足现有土地资源巧打“生态牌”,几年里造林10余万亩,图为静海壮阔的林海景观。 张金方摄

本报记者陈建强(左一)刘军(右一)在钱胜达(右二)陪同下在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采访。
子牙模式:循环经济的典范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双喜: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广义而言,循环经济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理想的组合状态。
在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极”,天津以建设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着力点,通过“静脉产业”带动,反哺“动脉产业”,收到很好的效果。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一直关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发展。广获社会赞誉的“子牙模式”总体呈现五个特征。
循环。以资源充分循环为目标,根据产业链关联程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综合服务区、拆解加工区、精深加工区、污染处理区、仓储物流区、科技研发区、生活服务区、居住社区等8大产业功能区,实现了产业链条转化过程中再生资源的“零损耗”以及在整个产业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在区内的“自消化”。废旧物资将在产业区内得到充分循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以高附加值产品方式通过区内交易中心走向市场,进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系统之中。
便捷。园区对外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其他运输方式为补充,构建公路、铁路及港口等多方式对外交通综合体系。通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沟通辐射,形成立体式、综合化、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
生态。建设了兼具景观、环保、经济等功能的林下经济示范区,建设了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节能环保系统,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通过诸多措施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
智慧。依托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和再生资源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机构,聘请国内外循环经济领域知名专家参与规划,建立了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新能源研究中心、开放式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留学人员产业园、民营科技园等产业化基地,给科技型、环保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宜居。居住功能区尊重自然环境,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塑造出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滨水生活组团。园区建设与子牙新城建设相结合,将规划区域内的村庄统一建设成生活配套完善、自然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被学界誉为“国际一流”的循环经济“子牙模式”,是静海人倾注5年心血精心打造出来的,是静海人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依托滨海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必定会在天津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出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