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身着蓝色制服的志愿者曾是北京奥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暖心的微笑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中外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奥运会后,本市全面总结、传承和转化志愿者工作成果,把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与全市中心工作相结合,把群众急需和志愿者能为相结合,以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社会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着力开发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符合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重大活动的“生力军”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期间,全市共动员8大类、95万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群众游行、联欢晚会、国庆游园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之中,提供服务时间超过8000万小时。其中,80万治安志愿者从国庆演练到“十一”黄金周结束,一直坚守在治安巡逻第一线,成为群防群治的标志性力量。在奥运会城市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科学设置了227个国庆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为40万人次的游客和市民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国庆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面貌、娴熟的服务技能,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此外,北京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日常服务的“蒲公英”
奥运会结束后,各系统、各行业、各区县积极落实公益实践项目的继承转化工作,方便有服务意愿和服务时间的志愿者就近、就便参加志愿服务。
借助奥运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志愿北京”的宣传号召力,全市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动员起来,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现代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身敬老助残、扶弱助困、帮教助学、环保宣传、心理辅导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各类城乡志愿服务活动;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大力开展了宣传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赛场文明志愿服务、窗口行业志愿服务、改善城乡环境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活动。全市志愿服务的内容逐步从百姓生活扩大到公共服务,从大型活动延伸到社会建设,从讲文明、树新风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志愿北京”已成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志愿北京之蓝立方服务计划”、“志愿北京之博物馆行动”、“志愿北京之社区家园行动”等系列化服务项目,已经覆盖关爱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助残服务、扶贫助困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机构服务、交通服务、文化服务、语言服务、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环保服务、援外服务等15个类别,全市形成了一大批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实效明显的重点和品牌项目,社会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通过“志愿北京”的网络平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市民可以通过在线报名加入志愿者组织,成为注册志愿者,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也可以注册为志愿团体,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如蒲公英的种子,伴随着志愿项目的深入、广泛开展,逐渐在北京市民心中扎根。
应急救援的“先锋队”
2010年5月,本市成立了首都综合应急志愿服务队。首都应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建立了市级应急总队、所属33支应急志愿者队伍、基层403支应急志愿者队伍三级体系。
在应对“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北京市志愿服务应急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应急专业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应急救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7·21”北京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市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总队紧急集结,奔赴房山灾区实施应急救援任务。同时依托“志愿北京”平台,通过发布救灾项目招募、微博互动、论坛发帖等社会动员方式,先后组织3000余名来自市综合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58—85救援平台、房山民防志愿救援团等专业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从事疏散群众、疏导交通、救援被水淹没车辆、救助遇难群众、紧急处置伤员及排查隐患等志愿服务,反映出符合时代呼唤的“最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