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语录
只要还活着,只要还能动弹,我们就是一个兵!一个医生!我们喜欢听病人对我们说一声“谢谢您了,大夫!”每次听到这句话,我们心里比小孩子吃了糖疙瘩还甜啊。
脱了军装,从军医岗位上退下来了,可我们身上、心里还热着呢。能为老百姓义诊看病,能感受到自身余热还有价值,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军医义诊队:悬壶济世 虽老不休
军徽在社区闪光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通讯员 赵煜 “军休所的老专家来义诊了!快去排队哟!都是退休的军医专家,看病可好呢。”
前不久的一大早,天空飘着小雨,路上难见行人,但望海楼街前的马路上却已人声鼎沸,周边社区的居民纷纷闻声赶来,排队等待十多位白发苍苍的“白大褂”为自己免费看病。这支老军医专家义诊队,共16名成员,大部分是解放军254医院的离退休军医,也有其他海、陆、空部队医院的专家,平均年龄超过80岁,老人们都戏称自己是真正的“80后”。
在社区义诊现场,老军医们分设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心血管科等六个科室,一上午就为小区内200余人次进行了诊疗。
“老人家,多大岁数了?”“70了。”“真巧,我们同岁!老人家,看您这身体多硬朗!”在义诊现场,70岁的赵大爷正好碰到了70岁的义诊队队长王洪武,一时引得居民们唏嘘不已。义诊服务队中,多数老军医都是年过八旬,医术精湛、德高望重,虽已退休,仍作为顾问参与平时医院的医疗研究。八年来,他们坚持下社区走基层进学校义诊。他们说,只要还能走,就放不下自己这一生的所学所能。
王洪武今年70岁,是现任老军医义诊队的队长。2005年他从部队退休,就来到军休所负责义诊队。别看他是队长,年龄却是最小的。这位老战士在部队医院担任政工干部几十年,有丰富的组织才干。王队长接手义诊队后,立刻组织筹划将一些退休下来的老专家聚集在一起,带领大家每月两次至三次下社区进养老院到公安一线进行义诊。“听说老军医来义诊,大清早我就赶过来了。”李大爷是望海楼街的居民,他告诉记者,由于早上有点晕,他就担心自己患上了高血压。“经老专家一看,我知道以后怎么控制自己的血压了。”李大爷乐呵呵地说。
有一位因超重而引发身体多种疾病并久治不愈的老大爷,专门带来片子请专家们为他诊治。几位各科老军医们凑了过来一起看片子,一块会诊,最后提出了治疗方案,并且还帮老大爷制定了平时健身康复计划。老大爷说:“今天我受到了贵宾待遇,这在医院花多少钱都买不来呀。”旁边有位老大娘说:“老军医都是当兵的人,说话态度就是亲。”中医科的尹大夫看病更是细致入微,一番“望、闻、问、切”,开完处方之后,还是千叮咛万嘱咐,一上午就为四十多人诊治开方。
这样的场景,老军医已经经历很多次了。看病的人太多,老大夫们嗓子哑了,手累了,看病的人还是排着队。
八旬夫妇同献余热
河北区军休所义诊队中,有一对公认的好搭档,他们就是82岁的何金寿和81岁的夏文兰夫妇。虽年事已高,可每次义诊活动都落不下他们。面对排队等候的人群,夫妇俩不急不躁。为每位病人仔细检查,询问病史,给患者提建议、讲护理,告诉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一位妇女走到了夏大夫的诊桌前,说:“我这眼睑上不知道长了个什么东西?已经有很多年了,您看有法治吗?”
夏文兰,这位新中国成立前夕从胶东半岛来津参军的老军医,像慈祥的老奶奶,“来,我看看。”一看,原来是眼睑上长了一个小瘤,里面全是脓。“挑掉这个小瘤不费什么劲儿,去找根针吧!”夏文兰用酒精对针反复消毒,只看见她轻轻一挑,双手一挤就把里面的脓给挤了出来。点了消炎药,又告诉她千万先不要沾水。这边刚刚给做完小手术,何金寿又把那位妇女叫到了跟前,告诉她平常怎么保护眼睛。这位妇女说:“现在去医院看个感冒也要花好多钱,更不要说是做手术了。这些老军医真是大好人啊。” 有居民说:“您老这么大岁数了,应该多在家里享几天福啊。”何金寿却风趣地回答:“这就叫不待扬鞭自奋蹄啊。”
何金寿最关心的,是老年居民的耳背鼻炎。一位妇女来到了何老桌前。她大声地问:“我最近总是听不清楚,是不是得了中耳炎还是我精神有问题。”何老从自己的医务箱中取出仪器一看,不是中耳炎,而是外耳道湿疹。听完何老仔细讲解如何防治外耳道湿疹之后,那妇女放心走了。
刚刚从夏文兰那里看完病的赵大爷说:“我一直觉得眼睛有点不舒服,就想让夏大夫帮我看看,没想到夏大夫从我的眼睛上看出了我患有很严重的动脉硬化,我得赶快去医院了。多亏了夏大夫,要不然我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整整一个上午,何金寿和夏文兰两位老人忙得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八年来,夫妻俩在义诊队为几千位居民看过病。夏文兰还到社区、学校开了几百场讲座,专门讲授青少年如何保护眼睛、老年人如何预防和治疗眼疾的知识,听过她义务讲座的人不计其数。
“万金油医生”
在义诊现场,不少老队员让笔者采访王业江。这是一位烧伤整形科老主任,也是一位“万金油医生”。八年来,军休所不管组织大家去哪里义诊,都没少过王业江。
义诊队成员都喊王业江叫做“万金油”。何谓“万金油”? 其寓意有“无所不能”“通吃”的意思。而王老的人生阅历,也使他成为了一名多学科医生。王业江曾长期随军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等荒僻之地做军医,艰苦的环境,把他打造成一个全科医生。什么内科、儿科,甚至妇产科,他都能拿起来。有一年隆冬,大草原刮着刺骨的白毛风,一位牧民的妻子在蒙古包里昏迷不醒。第一次骑马的王业江,在冰天雪地骑行了几个小时才来到这个蒙古包。牧民的妻子得救了,王业江的腰颠坏了,趴在那里动弹不得。王老说:“那种环境,逼着我无所不能。艺多不压身,这不,现在正好在义诊队都用上了。”
在望海楼街义诊的时候,这名烧伤整形科的老大夫正在教居民做保健操。灵活的身段,一点儿也看不出这是一名81岁的老人。此时,他仿佛是一位在公园里晨练的老爷爷,身后是一群他的“粉丝”。
有位刘阿姨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小腿肚子上一根根青筋蹦出,她自己看着都觉得吓得慌,日复一日,总是叫嚷着不想活了。王老仔细给她检查后微笑着说:“不就是静脉曲张嘛,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一个是去医院治疗,一个是要在家中做好保健和护理。多用热水泡泡脚,扭扭膝,甩甩腿,高抬脚。”一边说一边示范,一讲就是一个钟头。刘阿姨听完后,觉得自己轻松了很多,还要了王老的电话号码。刘阿姨对笔者说:“我腿脚不便,去医院都难。今儿听专家一说,嘿,我又活了。”
王大夫的老伴儿身体一直不好,腿脚也不利索。有一次,王老出来义诊,老伴儿在家摔倒了,竟然在地上坐了一上午没能起来。可每次义诊队出诊,王老还是不落下。家里没人,他就花钱请来钟点工照看老伴儿。王大夫的老伴儿说,他要是不去义诊队,在家里他也呆不住。
不能丢下病人不管
“王奶奶,快去啊,254医院骨科专家杨主任又来义诊了。”“张大爷,治腰颈椎病的杨主任来了,您老快去看看吧。”大伙说的杨主任,就是义诊队中的骨科专家杨吉祥。
杨主任今年已经72岁了,是254医院退休的主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工作45年。杨老医德医术都令人称道,找他按摩的人排成队,按摩是个力气活,而杨吉祥又不肯敷衍了事,一上午的时间,按摩了十几个人下来,就累得大汗淋漓了。排队的人不忍,都说自己不按摩了,都劝杨老休息。杨老却说:“这怎么成?就还剩下十几个人了,再有小半天就完事了。做医生的,怎么能丢下病人不管?”一旁的张大爷说:“我有颈椎病,要等很久跑很远才能去趟骨科医院。天气这么热,每次看完病回来休息两天才能缓过劲儿来。现在老专家上门义诊,我就不用往远处折腾了!”
去年8月,有一位居民双手掐着腰,撅着屁股一瘤一拐地来到义诊现场,杨吉祥迎上前去,扶病人坐在椅子上,详细询问了病况。原来,病人在三年前因劳累过度,留下了腰腿疼病根。几家医院检查都确诊为腰间盘脱出症,需手术治疗,但病人却迟迟下不了做手术的决心。杨老双手按压病人腰部疼痛点,检查疼痛往腿部放射的状况,还根据病人抬腿时疼痛的部位,觉得病人不像腰间盘脱出症,是因劳累过度加之受寒引起的腰三横突综合征。杨主任又详细地给病人讲解了这种病的起因,注意事项,嘱其回家后将大盐粒炒热,用布袋装好放在腰部平躺,一天一次。今年年初,杨老到市场买东西,路上碰到这位居民。他老远打着招呼:“杨主任,我可找到您了。您看,听了您的话,我的病全好了?”
义诊队每位队员都有一段段悬壶济世的精彩故事。老军医义诊队队长王洪武说:“只要还活着,只要还能动弹,我们就是一个兵!一个医生!我们喜欢听病人对我们说一声‘谢谢您了,大夫!’每次听到这句话,我们心里比小孩子吃了糖疙瘩还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