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尽沧桑的富桥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追寻天津城市的发展历史,处处可见京杭大运河的身影,杨柳青、中北镇、三岔河口……这些历史上的“运河地标”,至今仍闪烁着光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独流镇这个因醋闻名的千年古镇,也和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日,本报“支持申遗·探秘运河”活动读者考察团来到静海独流镇进行了实地探访。
据当地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独流是水旱码头,每天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光是有字号的店铺就有200多家。这里灯火通明,沿河两岸,十分繁华,有书场,有客栈,有大型的饭店及商场。光酒厂就有72家之多,生产的品牌有独流老白干等,独流白酒在京津冀可算大牌名酒。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独流的酒坊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独流镇镇政府往右转不到50米的地方,有一座简陋的木桥。虽然桥面已经变成水泥地面,但桥的两侧还是木质的。从其风化的表面可以看出岁月的痕迹。当地80岁的老人张大庆介绍,他小的时候,独流的河道可来往各种船只,两岸间并没有桥梁,居民只能通过摆渡来往,后来才建了一座浮桥,该桥由两个排子船连接而成。
之后,一座木质桥诞生了,就是眼下这座桥的原型,叫做富桥。上世纪50年代,木桥被河水侵蚀,该桥得到重修,两岸居民出行更方便了。此后这座桥又进行过两次加固,才有了现在的水泥路面。目前,独流的桥多了起来,这种桥已经限制汽车驶入,成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步行桥。
那么,独流的码头在哪里呢?张大庆抬手一指,距离富桥大约100米的一处民居建筑,就是曾经的码头。上世纪50年代时,码头有两三千平方米,虽然叫码头,其实就是岸边多出一个平台。每当船只来到时,苦力们就一拥而上,装卸各种货物,但上世纪70年代后,大运河独流段逐渐干枯,独流的漕运也随之画上了句号。(记者 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