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何南宁 赵晓星)8月20日,在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该院反贪局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对双方合作开展的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决定将研究按计划推进到第二阶段,即专家介入实战进行现场指导阶段。
心理应激微反应,是指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包括面孔微反应(微表情)、身体微反应(微动作)和语言微反应(微语义)。由于人的动物性,在受到刺激时所作的第一反应很难作假,可以作为判断心理状态较为可靠的样本,使“读脸读心”成为可能。
2010年下半年,昌平区检察院了解到,由留美归来的姜振宇博士领衔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正在开展有关心理应激微反应的实证研究。该院反贪局局长杨琳敏感地意识到这项研究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预审工作可能具有的重要价值,立即与该中心主任姜振宇取得联系,双方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共同需要使有关合作事宜的商谈进展顺利,到2011年3月1日,正式达成了《关于开展心理应激微反应课题合作的协议》。“我们期望为这项研究赋予实务内涵,将微反应原理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形成一套辅助侦查方向和突破口选择的侦查技术。”杨琳说。
课题研究开展一年多以来,合作双方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一是由昌平区检察院反贪局选定侦查时审讯难度较大的已决案件,由专家对其同步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测试,提交分析报告用以检验微反应理论的实践价值;二是在全市检察机关大比武活动的背景下,由专家对反贪侦查人员的模拟演练进行现场指导。“这两件事带给我们的启发都是革命性的。”杨琳告诉记者,姜振宇在事先只了解被审讯人简历和涉嫌罪名,对当时的侦查进度和掌握的证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份对审讯录像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记录并分析的被审讯人重要微反应结点,与案件关键证据和案情重要细节高度一致。“审讯人员也是相当有经验的,但还是错过了一些眉毛、眼神、嘴角上的细微变化。要是揪住这些细节调整主攻方向和问题,该案的突破会更有效率。”
侦查一处副处长简志坚对姜振宇在模拟练兵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触颇深,“他为我们的审讯技术提升了理论高度,扩大了思维广度。实践中,嫌疑人的很多表情和动作,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也能捕捉到并加以利用,但在系统性、专业性上我们的‘土办法’还有欠缺。面对那些拒不配合、善于自控的审讯对象,应用微反应理论是大有可为的。我和局里很多同事都买了《微反应》、《FBI教你读心术》等书籍,每天捧着看呢。”
第二阶段的心理应激微反应课题研究,将从专家实时观摩预审并在审讯结束后提出专业意见,逐步推进到专家与审讯对象面对面,甚至直接介入问话,相关业务培训也将在侦查人员中系统开展。“实战能提供最佳的分析样本,也是检验、修正理论最好的平台,对此我很兴奋,相信最终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的合作者完成现有审讯经验的标准化和提问的专业化,摸索出一套适合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实际的微反应理论应用流程。”姜振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