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上午,随着为德国建造的14000吨多用途集装箱船舶BBC DANUBE号的顺利下水,新港船舶重工新港厂区的两座船台完成历史使命,退出造船,标志着新港船舶重工告别船台造船方式,进入大船坞造船时代。
30秒完成下水过程
昨天上午,新港船舶重工新港厂区的30000吨级船台迎来了最后一次新造船舶的下水。BBC DANUBE号稳稳地立在那里。随着一声“下水”,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迅速投入工作,有的将船舶左舷、右舷及船底的“活络墩”抽掉,有的释放船台“止滑器”,有的砍断缆绳……船舶开始顺着滑道下滑,摩擦出白色的烟雾。不到30秒,这艘14000吨的船舶就已经完成下滑,进入水中。现场工程师说:“下水后,该船舶还将进行水下舾装、设备调试等相关工序。”
在船舶下水前后,很多身着墨绿色工装、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员纷纷拿出手机与身后的船舶合影留念。“这是我们厂最后一艘船台造的船啦,以后就看不到这种下水过程了,得留个纪念。”一位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老师傅说。
船台完成历史使命
新港船舶重工成立于1940年, 1962年建成了5000吨级的小船台(后提升改造为15000吨级),1975年建成30000吨级大船台,大船台的建设使新港船舶重工至上世纪90年代一直保持在全国八大造船企业之列。
拥有两座船台的新港船厂曾建造过油轮、客货轮、重吊船、散货船、多用途船、集装箱船、火车渡轮等十几种类型的船舶220多艘。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胡翔说,“进入21世纪,公司船舶建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造规模与国际完全接轨。船舶出口到日本、德国、缅甸、秘鲁、古巴、丹麦、瑞士、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昨天,随着BBC DANUBE号在大船台的顺利下水,新港厂区的两座船台顺利完成历史使命,新港船厂将迎来船坞造船的新时代。
进入船坞造船时代
在临港经济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是新港厂区的7倍)的中船重工临港造修船基地已投入生产。在岸线长度3900米的新船厂内,50万吨级和30万吨级造船坞已经建设完成,去年就具备了造船能力,正在进行船舶建造。船坞造船更加接轨国际标准,将实现天津造大船的梦想。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中船重工临港基地造船能力将超过300万载重吨,将具备建造30万吨级、50万吨级世界最大载重船舶能力,单体修造船企业规模国内最大。(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