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江西省委宣传部官员主讲《金瓶梅的社会文化现象》,称《金瓶梅》一有“经济味”,故事背景提供详实的明清社会商业描写;二有“道德味”,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三有“哲学味”,整部小说都在阐释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
《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金瓶梅》当中也确实有着相对浓厚的“经济味”。但要说《金瓶梅》有“道德味”,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有“哲学味”,整部小说都在阐释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则显然一厢情愿且自作多情了。
直到今天,我们很难找到哪个生动的例子,说某某某是看完《金瓶梅》之后毅然放弃“酒色财气”的。要劝人放弃“酒色财气”,应该是用短平快的方式,直陈“酒色财气”的危害,给人以当头棒喝,让人猛然觉醒。而不是通过大段大段的“酒色财气”的描写,让人长时间浸淫在那样一种氛围里,最终形成逆反心理,再断然放弃“酒色财气”。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化成本简直太高昂了,而许多的受教育者不等受到正面教育也就完全堕落了。
至于说《金瓶梅》有“哲学味”,这也未免对这部立意非常鲜明的小说过奖了。《金瓶梅》宣扬的哲学是什么?顶多就是因果报应。
不容否认,《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突破了长篇小说选题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的窠臼,转为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但这种转变,主要还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因为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也是人类文化由“神学”向“人学”转变的一种体现。
同样是读《金瓶梅》,老年人和中青年人绝对不是一个心境。指望所有人读了足本的《金瓶梅》都不会血脉贲张,而是主动远离“酒色财气”,未免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