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大家》被指刊印同一个刊号、刊名的“野鸡刊”,专事收费登载各种论文,为杂志社敛财。据称每月敛财近200万元,一年不少于2000万元。(6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对中国文学期刊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大家》曾在中国文学界颇有影响力,它曾发表过阿来、池莉、于坚等文学“大家”的作品,还是与《收获》一起两度摘得“鲁迅奖”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
然而,当初面向文学“大家”的一本刊物,如今经过一番“山寨”之后,却成了各种论文作者的“大家”。从“汽车运用”到“体育健身”,从“英语词汇”到“国际贸易”,种类繁多的300篇论文,“密密麻麻地挤了463页”,这就是被曝光“野鸡刊”《大家》的现状。
显然,“野鸡刊”《大家》已经不是什么文学杂志,完全已经成了一个疯狂敛财的“杂货铺”。其操弄的所谓“理论版”旬刊,其实就是专门针对有论文考评需求的客户,依靠收取版面费的形式代为发表论文,这种“文学盈利”模式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条。
正版《大家》之所以放下文学期刊的清高架子,向现实的市场利润低头,大量增发“野鸡刊”,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从中牟利,而其之所以能够如此畸形生存下去,就是因为有社会考评体系这个肥沃的土壤。
当前,由于社会评价机制过度倚重论文发表数量等指标,诱使一些文学刊物渐渐地偏离了文学本质,异化成了靠版面费牟利的敛财工具,“野鸡刊”《大家》就是社会考评机制的一个“怪胎”。
要想打掉“野鸡刊”《大家》杂志的这种“怪胎”,一方面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对相关责任主体依法予以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有赖于全社会重新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考核制度和人才评估制度,只有论文发表数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清除了这种“怪胎”生存的土壤,类似“野鸡刊”《大家》的刊物才不会有“市场”空间。
稿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