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被认为是巨浪-2的中国潜射弹道导弹试射新加坡《海峡时报》6月4日文章,原题:棘手问题制约中国潜艇战略
解放军于上世纪80年代下水“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但航速缓慢、噪音偏大、性能不稳定的“夏”级极易受到攻击。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推出新型“晋”级战略核潜艇和“巨浪-2”型弹道导弹。目前已有两艘“晋”级交付使用,至少还有两艘在建。然而,要想将这些资产转化为二次打击能力,北京至少还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二是更严肃的政治问题。
技术方面包括通信能力。五角大楼两年前出台的报告称,解放军海上潜艇通信能力有限,也无管理执行战略巡航任务的核潜艇舰队的经验。简言之,中国的潜艇在海下潜航时无法与总部进行通信联系。它们需浮出水面或放出通信浮标,这两种做法会令其易于被发现和遭攻击。一名熟悉该领域的人士表示,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但最终会被克服。但在此之前,解放军甚至无法有效训练核潜艇进行战略巡逻。
该人士表示,另一方面还存在命令控制问题,即政治约束。陆基系统是中国核武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弹头和导弹被分离存放。它们受到高度集中体系的控制,从中央军委到中央政治局,再到总参谋部和二炮总部,最后才是承担发射责任的战斗部队。而核潜艇巡逻需同时装备弹头和导弹。关键决策权力应掌握在海军军官手中,这是北京从不允许的。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信息项目主管汉斯·克里斯滕森说:“若要在海上部署二次打击能力,北京须对核政策和实践做出重大调整。”
他说:“中央军委还需解决如何保持对海上核潜艇的命令控制等复杂问题。即便假定在危机时刻,中国领导人把核弹头发放给海军,但部署核武会引发诸多棘手问题,如在潜艇失踪或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危机,北京是否会认为潜艇已沉没并视之为中国受袭的信号,由此动用核武?”
此外,“巨浪-2”预计射程7400公里,这意味着它无法从中国沿海打到美国大陆。核潜艇须成功穿过数个遏制点,航行至开放的太平洋地区,这并非易事。
鉴于上述考虑,消息人士表示,新核潜艇可能至多为中国提供某种程度的战略模糊。克里斯滕森则认为,它们是“面子工程”,“中国可能把核报复能力集中在(移动)陆基导弹上,它们可被隐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作者:罗伯特·卡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