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本市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构筑人才和智力高地,正成为海内外人才就业创业的宝地——栽好梧桐树 广引凤来栖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马克·巴特兰姆继去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后,今年又被授予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这位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资深蛋白质结构、艾滋病和肿瘤等疾病新型药物创新研究专家,在天津不仅找到了用武之地,而且娶妻生子扎下了根。
“五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天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能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非常自豪。”马克2007年来到天津,在南开大学组建了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推动本市蛋白质结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他和同事组建实验室,积极地将课题尽快地转化成治愈流感、艾滋病、癌症等人类疾病的成药。不仅在天津的事业蒸蒸日上,他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娶了同为南开大学教师的天津姑娘为妻,成了天津姑爷。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围绕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出台一系列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大力构筑人才和智力高地,天津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磁石效应”显著增强,一大批像马克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被吸引而来。
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1年底,本市共引进留学人员6100余人、长期工作外国专家9875人次。从外省市引进人才落户11620人。7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74人入选天津市“千人计划”。实施引智项目1850项,推广引智成果479项。本市先后聘请了66位院士、国际著名专家为天津市特聘专家,覆盖本市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和1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2010年,本市出台了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等8大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加快实施“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等10大重大人才开发与培养工程,将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来保护、培养、开发和使用。“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已成功培养第一层次人选219名,第二层次人选620名,第三层次人选2300余名。培养期内,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85项,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年来,本市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攀升,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由2007年的16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0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7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优惠的人才政策,天津正成为海内外人才就业创业的首选。在刚刚揭晓的“2011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中,天津综合评分名列第三,成为在华工作的外籍人才心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天津全市就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本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将新增就业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今年,市人力社保部门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和系列就业服务等专项行动,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促进政策,提高就业率。健全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使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86%以上。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就地就近就业。开辟更多渠道,着力深化创业促就业,力争全年实现创业成功率30%以上,带动就业率达到1:5左右。
为此,市人力社保部门将依托大项目、好项目,紧密结合“小巨人”、楼宇经济、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对就业的需求,实现项目库和人力资源库的对接。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和适应岗位的能力,使进入市场的人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大力解决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组织47所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28个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16个区县的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又讯 (记者蒋娟 通讯员任保轩)今天上午,在全市就业工作会议开始前,天津与10个主要劳动力输出大省举行省市间劳务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10个劳务基地省每年将会为本市提供20多万稳定的外来劳动力供给。
大力推进“百万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今年培养技能人才20万
记者从上午召开的全市就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本市人力社保部门将大力推进“百万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全年力争培养技能人才20万人。
今年,市人力社保局将打造高端引领、错位布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实训体系,形成初中高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技能人才培训通道。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一律给予培训成本和鉴定费100%的补贴。大力推广涉及公众利益、社会保障、民计民生等40个职业的技能培训。同时,本市首次将技能“培训包”的质量管理标准引入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大纲、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资配备、软硬件设施等组成因素进行标准化统一规定。(今晚报记者 蒋娟 通讯员 任保轩)
本市第二家“国字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今年启建
实现六大人力资源配置功能
记者从上午召开的全市就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为适应用人单位多元化需求,围绕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培养、交流等功能,今年本市将启动建设“国字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是继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之后,落户本市的第二家“国字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心将实现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双向、多元化服务,深化公共服务、远程服务、高端服务、培训服务、评价服务和产业孵化服务等六大现代人力资源配置功能。
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12.26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今年以来,天津市人力社保部门紧紧围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部分企业招工难,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对接。一季度,全市新增就业12.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6.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目前,部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新增用工已基本满足生产经营需求。
今年以来,本市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楼宇经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增就业的着力点,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据统计,一季度新增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67%,单位从业人员占92%。
本市还加大对失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就业人员中的低保、单亲家庭和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的人员、残疾人的帮扶力度,一季度共帮扶0.7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动态为零,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86%以上。
构建企业与职工和谐共赢劳动关系
全年创建和谐企业1000家
今年本市人力社保部门将探索建立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全年将创建和谐企业1000家,覆盖职工200万人。全年劳动争议案件时限内结案率要达到97%,调解和撤案率达到55%。
本市将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深入开展劳动合同签订专项行动,重点推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行业和小微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全年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会的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开展劳务派遣组织专项清理整顿活动,派遣工工资、福利、保险与正式职工“三相同”,统一劳动合同文本和派遣协议文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仲裁,对农民工、工伤职工等群体和集体争议、工资争议优先受理、快速处理。围绕劳动争议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深入开展劳动用工、社保扩面、农民工工资支付以及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等专项检查,优先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和集体案件,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实施“1123”“十百千万”系列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千方百计帮大学生就业
记者从上午召开的全市就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市人力社保部门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实施“1123”、“十百千万”和系列就业服务等专项行动,千方百计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人力社保部门将搭建五个平台:对接平台,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基层平台,实施多渠道就业;见习平台,提高就业能力;培训平台,推进素质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市场就业。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促进政策,落实“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的引导措施,健全大学生就业见习、就业留用的鼓励机制。
今年以来,本市积极开展“1123”和“十百千万”系列活动,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一季度共举办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招聘会102场,6000余家企业入场招聘,提供8万多个岗位信息,进场求职10.2万人次,达成意向率25%。(记者 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