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对于“从零开始”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如果在建设之初就把各类空间数据规划成条理清晰的树状结构,就为后期发展植好了根基,空间数据便可以随时“按图索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由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管理中心、天津市星际空间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金信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面向智能城市的空间数据平台构建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以下简称“智能平台”)项目,就从空间数据的角度,让整个生态城市变成了一座类似电脑游戏的“模拟城市”。
每个井盖都有编码
由于多数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普遍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空间数据细化到地块、道路便已能满足使用需求,但作为面向智能城市的空间数据平台,其所涵盖的信息便细化到了与人的感受密切相关的照明设施和城市家具。
“比如每一个井盖、每一根路灯、甚至每一个供路人休憩用的座椅都有独立的编码。”中新天津生态城经济局副局长王喆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数据的后期更新、统计和调用,包括城市家具在内的所有要素都被设置了唯一编码,并对应其空间位置。“根据不同要素的属性,工作人员可以按图层分别查看市政、环保绿化等不同领域要素的空间信息。这就为城市在规划建设时能‘细致入微’提供了参考标杆。”
据介绍,生态城“白纸上做规划”的特点,为信息化技术在城建之初就直接介入提供了条件,数据平台可以在一开始就瞄准智能城市的相关具体服务应用,实现“后来者居上”。
“智能平台”规避浪费
“可以说智能平台会成为将来整个智能城市的一个‘根’,以后的空间数据都是在这个根上的生长。”王喆表示,树状的结构让信息数据相互间发生了关联,随着城市的发展,任何动态更新都将在这个“根”上进行。比如规划审批验收完成后,相应的三维空间数据都会在基础的智能平台上自动更新,而城管、市容、水利、规国等部门的子系统也可以同步更新,共享数据。
据介绍,之前各部门的子系统也会对空间数据进行编码,但是都局限在各自的土建、市容、城市管理等独立系统内,并非基于整体城市进行思考。“比如同一颗树,在绿化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有不同的编码,但由于这棵树分属不同系统,反映在数据上就是不同的字段,重复编码、重复更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树状的结构也节约了开支。“像生态城这样快的建设进度,空间数据半年就要更新一次,基础平台更新带来的数据共享节省了开支。”王喆表示,以往管理部门定期都要花钱对空间数据进行修测,每次修测的费用约为30万元/平方公里,但这个“冤枉钱”往往规国、市容、水务等系统都要花一遍。而这套“智能平台”则可以为生态城节省各类开支3000多万元。
据介绍,“智能平台”还将为后期智能交通、规划报建项目等系统提供支撑,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云服务,例如通过手机、PDA查询道路实时交通流量,乘坐的公交几点到站,现在行驶到哪等等。(记者 程瀚 摄影记者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