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3年前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此时,又逢全国“两会”召开,经过3年的建设,中关村示范区交出了怎样的一份答卷?
记者日前从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中关村“1+6”先行先试新政策和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创新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为科技北京建设和首都发展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全年实现总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制度设计实现突破性进展
中关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的重任。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又一次部署中关村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方面,在全国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0年年底,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新政策。“1”是指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指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
2010年12月31日,中关村创新平台(即“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成立。中关村创新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规划建设工作组、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现代服务业工作组8个具体办事机构。共有19个国家部委的37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参与平台工作,北京市相关部门和区县的110名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
中关村创新平台运行以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整合首都创新资源已取得初步成效。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中央有关部委会同北京市共同制定先行先试政策实施细则。同时,建立部市会商机制。北京市分别与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和教育部六部委开展部市会商,重点围绕中关村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共同推进先行先试政策,联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市单位承接重大专项约占全国50%,获得中央经费约110亿元。国家发改委支持项目61项,科技部支持836计划、97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1600余项,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项目165项,向卫生部推荐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5项和产业化项目34项。
专家认为,中关村创新平台打破了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传统格局,探索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为实现中关村示范区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是中关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
六项新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与中关村创新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的6项先行先试政策也取得积极成效。
——关于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2011年,中央和地方高校院所技术转让(科技成果处置)项目共计261项,收入约6.5亿元。其中中央级事业单位200项,收入5.1亿元;北京市属单位61项,收入1.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亿元,同比增长20%。